古美公园开放2年多之后,在今年有了一个新定位——闵行城市家具公园。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今年新一轮民心工程起势奔跑,不仅包含已取得积极成效的“熟面孔”,也有需要重点突破的“新任务”,环城生态公园带及“千座公园”建设工程就是新增的民心工程项目之一。
都说上海人喜欢逛公园,吸引他们的不只有这座城市的景致,更有景致里的“公园+”生活。“十四五”期间的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早已铺垫伏笔:城市乡村处处有公园、公园绿地处处是美景、绿色空间处处可亲近、人城境业处处相融合、爱绿护绿处处见行动。
公园城市不是单纯的大建公园。仅论公园设计,上海已跳出“几棵树、几块草坪、几张凳子”的传统模板,变得富有内涵。经过多年实践,申城“千座公园”建设至少具备两方面特征:普惠,提高全民生活品质;系统,将生态引入城市。
市绿化市容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上海城市公园数量已增加至477座。在公园城市“美美与共”的大环境下,各类公园又该如何实现“各美其美”?上海,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见缝插绿,城市公园提级管理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一大批公园绿地建成开放,其中部分公园绿地设施比较完善,服务功能较为完备,符合城市公园入册标准。
今年被纳入城市公园名录的公园有39座。一座座城市公园大小不一、基底各异,在开展个性化创新的同时,也承载着为市民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场所的功能,体现着城市的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
以位于高行镇的浦东牡丹园为例,它是上海新开的以展示江南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中式园林,汇集6栋富有历史特色的江南民居建筑,堪称一座鲜活的老宅博物馆。走在院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荷花池、各样盛开的牡丹和不同年份的老建筑、园林……江南各地的特色元素汇聚于此,犹如行走在一幅画卷中。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花园里办公是什么体验?杨浦区互联宝地产业园的白领有着真实体验:“每天早晨上班都从这个公园穿过去,看到花草茂盛生长,心情也愉快起来。”产业园南面,水清岸绿的宝联公园格外吸睛,大片绿地与蜿蜒水景相映成趣,鲜花绿植点缀下,通往园区的曲折小路显得更有生机。这座占地2.11公顷的公园今年也被纳入城市公园名录。
据介绍,此次新纳入的城市公园,今后将由各区公园管理部门对照《公园设计规范》及城市公园分类分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厕、座椅等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按不低于市级一级绿地养护标准实施养护,公园厕所参照环卫行业标准落实养护。
环城生态公园,充溢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
到2035年,以环城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将基本建成。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环城绿带上新增36座生态公园,与14座已建成开放的公园共同构成环上生态公园群。今年年初,首批6座环上生态公园——宝山区丰翔智秀公园、普陀区春光公园、嘉定区绥德公园、闵行区梅陇生态公园、浦东新区沔青公园和金海湿地公园已建成开放。
建成开放并不是结束。在首批环上生态公园开放半年之际,绿化市容部门启动“小考”,即针对这些公园的市民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改进不足,让环城生态公园带始终是市民认同、喜爱并乐享其成的多功能生态空间。深入调查除了能发现和解决眼下的短板外,也能鼓励引导社会共治力量,把问题放到台面上,让游客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眼下,“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格局日渐清晰。闵行区锦梅公园等第二批10座环上公园项目已开工建设。
“新枝”正逢时,源于以人为核心的功能提升
尽管已是初冬时节,城市公园正“葳蕤生长”出新的“枝叶”。闵行区古美公园举办城市家具创意设计大赛,社区居民反响热烈,大家都在问这些优秀作品什么时候能落地。为此,街道将130件优秀作品合理布局在公园的公共空间中,将其升级打造为国内第一个以“城市家具”为主题的公园。
在专家看来,面对市民更为多元的需求,公园建设不妨突破以往“绿地”模式下单纯增加空间绿量的方式,更多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空间使用效能上的提升。特别对于微型公园而言,设计不是主角,城市以及城市里那些真正值得沉淀下来的东西,比如情感、记忆、故事才是主角。而要实现这一点,公众参与非常重要。
一处公园,能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它或许是中山公园,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园打开围墙,取而代之的绿地、广场和步道,让整座公园变得更加通透,更好融入周边环境。它或许是曹杨百禧公园,诞生在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边,成为上海第一座高线公园。作为曾经的铁路用地和随后20多年里的农贸市场,这处“边角料空间”被利用、活化,成为城市更新的鲜活案例。它就在你身边,也许面积不大,却能成为心安之所。
空间用途,会随着城市发展而迭代更新,但城市特色却可以在时间厚度中流淌和延续。上海的发展,公园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