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上海是优秀建筑的聚集地,囊括了世界建筑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据统计,申城的3467处不可移动文物中,约80%为建筑遗产。它们是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标识,是传承上海城市文脉的核心载体。如何让其体面地“活”在当下,有尊严地走向未来,续写新时代城市文脉?昨天,在上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37周年之际,第四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在修缮如初的汇丰银行大楼中华厅揭晓,入选的十个项目均为近年内完成竣工验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在守护城市文脉和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最新探索。
多个首例、唯一、突破引人关注
此次参与评选的案例中,多个首例、唯一、突破引人关注。
比如,在建筑保护领域,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是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美丰大楼保护更新工程采用的新老建筑融合共生的模式,提供了独特的解题思路。美丰大楼始建于1897年,维多利亚风格建筑,是外滩历史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更新工程以先进技术手段将有保留价值的三层沿街清水砖墙脱离原结构体,采用套筒式双层结构,在其围合的空间范围内贴邻建造60米高且带两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让新建高层得以从老墙上“生长”而出,这种创新的处理手法在上海尚属首例。在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理事长俞斯佳看来,美丰大楼保护更新工程在全国类似保护更新项目中都具有引领性示范性意义。“它从学术角度上探索了有机更新、新旧共生的理念,从实施角度上体现了政府、专家、设计机构和开发建设机构全过程参与、破解难题、精诚合作的历史责任感,使更新项目在上海最核心的风貌保护区域不留遗憾。”
方塔园何陋轩保护修缮工程是上海在竹结构历史建筑保护上的重大突破。何陋轩位于松江区方塔园内东南角,是著名建筑家、教育家、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竹厅部分可能是国内现存唯一的竹结构历史建筑,对竹结构的保护修缮尚无先例可循。本次修缮通过对设计者思想的深入研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和绿色低碳理念的结合、史料的挖掘归档、全程电子化记录,恢复了何陋轩的原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这项工程不仅积累了竹构历史建筑修缮的宝贵经验,相关的实践和学术研究更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上海展览中心外立面保护修缮工程,则借助科技手段和精湛的修缮技艺,创下了上海最大面积的水刷石墙面的无色差修复。2024块钢塔紫铜面层拆卸后贴金复位、塔顶五角星红色水波纹玻璃工艺复原,超大超高脚手架的数字化安全监测平台技术……其标志性的屋顶金色尖塔的修复更是创下多个保护修缮的新纪录。拂去时间的蒙尘,上海城市地标熠熠生辉。
注重整体空间形态保护,鼓励活化利用
“上海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限于单体建筑,还保护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这又是一种进步。”俞斯佳以兴国宾馆1号楼保护修缮工程为例,既还原了这座近百岁英国帕拉第奥式风格建筑外立面初始容颜,对特色紫铜屋面、室内精致装饰、家具等全面整修,恢复了被封闭多年的外廊;又保护了文物建筑环境内所有的古树名木,通过周边环境的整饬实现了文物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并在充分尊重文物原状的基础上,整体提升了文物建筑的机电安全度和使用舒适度。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表示,上海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既重视保护修缮,也鼓励活化利用,在为历史建筑延年益寿的基础上,通过维持原有功能或注入全新功能让它们焕发新生。张园西区保护修缮和更新工程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该历史街区共有16栋历史建筑,设计遵循“保护为先”原则,尊重历史、分类分级地进行保护利用设计,保留原里弄群和茂名路的历史风貌。其中,4栋里弄公馆作为区文物保护点,得到精心保护、恢复建筑及室内装修的“原真性”特色,增加相应设备,提高舒适度,适应新的功能需求。12栋石库门里弄区域保护了历史风貌、拓展原支弄至茂名路的联通空间,并加固结构等,利于更新提升为有海派特色的商业街。
而矗立在黄浦江畔、曾见证了上海工业发展荣辱兴衰的永安栈房旧址西楼,如今蝶变成世界技能博物馆。建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在历经近两年的修缮和提升满足现代使用要求的功能和设施后,正笑迎着八方来客和更加灿烂的明天。
“不管采用何种保护模式,最终的目标是向史而新,保护传承延续‘最上海’的城市文脉。”主办方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监事长冯蕾说,建筑遗产的保护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期待更多人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