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2-06 第27,80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文艺评论/文艺百家

爱尔兰乐队U2的这场表演或将改变音乐现场

虚拟正在重新定义真实

U2拉斯维加斯“球体馆”演唱会现场
       郝巍
      
       最近,一场演唱会的系列短视频刷遍了朋友圈。爱尔兰摇滚乐队U2在拉斯维加斯“球体馆”的驻演U2:UV Achtung Baby Live At Sphere成为热点,被各类媒体冠以“重新定义现场演出”的名号。不过,目前相关报道主要是场馆惊人的技术和视效,关于演唱会的解读却是十分匮乏的。主唱波诺在访谈中强调,这是“服务于艺术的科技”。40多年来,U2一直是大型摇滚现场演出的开拓和引领者。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演出?它又将如何影响现场音乐?
      
       当整个现场浸入虚拟时空
      
       关于球体馆,MSG董事长詹姆斯·道兰说,他的灵感源自1950年代的科幻小说《非洲大草原》。小说里,未来世界儿童房间的视觉装置可以虚拟出近乎真实的“草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球体这个设定,恰好符合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气泡视野”概念。综合各种数据看,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头戴设备的VR”。其内部LED屏有着16K的极致清晰度和180(B000)的弧面,把人的整个视野包裹起来,它要让人们忘掉那是一块屏幕。
      
       同时,这座建筑的音响系统也是无形的。整个场馆里看不到任何大型演出中常见的巨大音箱,因为有16.7万个扬声器被布置在了屏幕后面,并使用了全新的“波束成形”音频技术,可以把声音精准地传送给每一个座位。这个系统让场内的所有观众可以获得完全一致的,近距离感的聆听效果,这与过去的大型场馆完全不同。
      
       对于一场摇滚音乐会,这座视听装置意味着,它可以把“现场”整个浸入虚拟,重构“现场”的时空设定。例如《无名街道》的表演:歌曲开始,乐队和观众仿佛忽然置身于紫色晨光中,看见百年以前的拉斯维加斯荒漠,地面上一面由白色蒸汽形成的旗帜耸入天际。据观众形容,现场的光如同真实的自然光,在六分钟时间里,观众感觉目睹了沙漠里一整天的光色变化。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景观并不是照片或视频,而是由计算机实时生成的“拟像”,来自爱尔兰艺术家约翰·杰拉尔德的作品。作为对真实世界的模拟,这个场景中的拉斯维加斯地貌,呼应着1986年U2专辑《约书亚之树》里的沙漠意象,而白色的蒸汽旗帜则呼应了那时期U2巡演中的白旗——一个呼吁谦让与希望的精神符号。
      
       U 2如何开启新媒介
      
       在这个充满未来气息的场馆,U2演唱会的主题、曲目和理念却来自30年前的一张专辑《注意了!宝贝》,以及当时的巡回演唱会。
      
       难道他们想用一把旧钥匙开启这座新建筑的大门?
      
       1991年发行的《注意了!宝贝》是U2最重要的专辑之一。那时他们正寻求创作突破,有意地从1980年代的严肃真诚,转向了一种玩世不恭、充满戏谑的后现代风格。在随后举行的“动物园电视台巡演”中,他们率先借助大型影像装置构成新的表演风格,成为摇滚乐现场历史的里程碑。
      
       眼下的演出始于一个庞大“洞穴”里的微光。开场歌曲是《动物园车站》,随着吉他与鼓发出轰鸣,“洞穴”里森冷的混凝土壁垒被震裂。从这里开始,演出就在不断重访U2的1990年代。《飞蝇》的表演中,各种词语在屏幕上快速闪动,它们混乱地排列,跳跃,模拟着人们生活中信息过载的体验。副歌结束时屏幕上只剩巨大的“BELIEVE”字样在闪烁,随即只剩中间三个猩红色的字母:L I E——“谎言”!
      
       演出到这为止,主要是对1990年代巡演的致敬。不过“L I E”旋即消失,融入绚丽的“数字雨”,无数代码笼罩天空,形塑出高耸的穹顶,随后奇幻的一幕出现:穹顶空间骤然坍缩,视觉的压迫让观众一片惊叫。而这时波诺正轻轻唱着,“爱,我们像闪烁的星云,正从天际坠落”。
      
       由此,表演开始衔接到数字时代。“代码”天空除了作为歌曲的视效,似乎也作为数字媒介自身的声音,宣告登场。
      
       紧随其后的歌曲《比真实更真实》是U2关于媒介反思的杰作,无疑也是整场表演的内核。“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这句著名的歌词源自波诺对商业广告的戏仿。他在歌里用一种轻忽、陶醉的语气唱着这句,像是赞美,又像是揶揄。正因为这种模棱两可,歌曲给现场表演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于是在1992年的巡演舞台上,《比真实更真实》成就了摇滚史的“名场面”:墨镜皮衣的波诺,在凌乱的电视影像背景下演唱,其间他抓起便携录像机玩起“自拍”,让影像实时投映在电视墙上。实际上,波诺以“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为参考,为自己虚构了一个“摇滚明星”化身。在这一表演中,“影像”媒介成了“现场”的组成,而且成为一种潜在的,关于媒介和世界的思考。
      
       球体馆演出正是在接续上世纪90年代理念的层面,产生了“重新定义”的意义:它提供了一种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审视。《比真实更真实》里的另一句著名歌词是“we’ll slide down the surface of things(我们要嬉戏于事物的表面)”。如果说这句玩笑透露了当时U2对影像媒体的嘲讽,那么现在他们就多了一种对新媒介的好奇与试探。
      
       在《比真实更真实》的表演中,全新的数字影像作品取代了电视图像。艺术家马可·布拉姆贝拉借助AI技术创作了作品《超大号》,像神殿,又像迷宫的图像,混合了不同时期猫王和各种流行文化的形象。布拉姆贝拉说它是“一种沉思”,这沉思中既有对猫王的致敬,又有对名人神话和拉斯维加斯消费文化的质疑。U2用这首歌的矛盾情感呼应着画面。经由这种关联,这首歌进入了这座城市的历史空间。
      
       另一段视频来自英国艺术家艾斯·戴夫林,她的作品《内华达方舟》为内华达的几种濒危物种创造了一座奇特的“记忆宫殿”,让它们进入观众的视野。艾斯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球体馆媒介的包裹特质,演出结束时,观众将在走出球体馆之后看到这件艺术品呈现在球体馆表面。
      
       艺术家们的作品解锁了球体馆视觉创作的可能性。他们的艺术关注气候,物种,和地理文化,给演出提供了新的“人类世”艺术的气息。U2与这些艺术家的合作,激活了经典作品的表达,同时也探索了摇滚乐与其他艺术领域发生“共振”的可能。
      
       洞穴中的光与反思
      
       在各种视频中可以看到,球体馆的观众正举着手机看演出。U2演唱会让这种拍摄成为一个新问题:手机所拍的,是另一块屏幕!这真的是在体验“现场”吗?
      
       “现场”,意味着此时,此地,音乐的“真实”发生。出于对真实的追求,媒介技术常常在音乐文化中遭到贬抑。事实上,现场与媒介的区分正在瓦解——虚拟技术的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换个角度看,音乐现场本身也是城市生活里的一种虚拟空间。和近些年的虚拟现场相比,U2的演出促成了一种所有人共同在场的,更具共情意义的沉浸体验。艾斯·戴夫林坦言,她曾困惑于自己的舞台创作能否在短暂的“幻觉”中传递真实,最终她在观众的反应中找到了积极的答案。
      
       这绝不是说我们对媒介的顾虑是多余的。詹姆斯·道兰半开玩笑地说,“我可不想真的达到(科幻儿童乐园)那种境界,因为那故事的最后,孩子的父母被草原上的狮子吃掉了!”很多人对技术是悲观和质疑的:虚幻的感官沉浸会不会导致现实世界的沦陷?
      
       音乐与技术的关系,争论已久。从留声机到流媒体,技术一直是流行音乐发展的根本动能。但是技术也会失控,反客为主,让虚假修饰与过度制作的音乐抹杀人性的神采。事实上,对技术乌托邦的反思,常常成为优秀艺术家创作的潜在主题。U2正是这样,他们不是酷炫媒介的赞美者,而是有能力与这个媒介“较量”的玩家。波诺要用新科技,在他所形容的这个“洞穴”中实现“最原初”的表达。这让人想到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波诺应该想要成为“光的主人”,而这种理想,要求技术成为艺术表达的辅助,成为一种揭示力,而不是仅仅成为技术本身。
      
       (作者为流行音乐专业博士,南京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