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博臻
支持崇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加快筹建长江口生态研究院,支持研究型大学建设崇明校区……《促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专项支持政策》(以下简称《支持政策》)昨天正式实施,将统筹做好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大文章。
特定土地指标优先用于重大项目建设
当前,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支持政策》提出,对于生态岛上的市属政府投资项目,按照现有市区分工政策执行。对于纳入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区属提升生态品质类、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保障类政府投资项目,由市级财政按照市审定投资的90%给予定额补贴。
厚植生态资源本底优势,需要多点发力。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支持建立本底清晰、可追溯、可跟踪的生态资源库。在具体领域,骨干河道整治项目享受市级补助政策最高标准,纳入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的中小河道整治项目参照执行;保障供水安全,支持崇明做好东风西沙水库二期项目建设;做好公益林抚育和湿地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支持崇明统筹用好市级生态补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推进实施崇明北沿等重点区域互花米草治理,参照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财政支持政策。同时,推进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支持崇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开展“双碳”战略先行先试,支持崇明创建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加快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探索林业碳汇巩固提升经营模式和关键技术。支持崇明按照本市海上风电规划配合开展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示范前期研究。
《支持政策》还强调,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结合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工作,通过减量化形成的土地指标优先用于生态岛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探索开展行政村整村搬迁试点,置换后的土地指标优先用于生态岛重大项目建设。
聚力打造发展新亮色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持政策》围绕3个“新”展开。
“绿色新农业”方面,将强化市、区专项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重大项目优先布局生态岛。比如,依托中华绒螯蟹、沙乌头猪、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上海水牛等特色种质资源,以及优质大米、特色蔬菜等农产品,建立健全崇明农产品相关地理标志和品牌管理平台。支持崇明农业种业创新区建设,推进在崇明建立长江流域特色种质资源库,加大崇明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加快产业化进程。开展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应用场景试点示范,鼓励相关主体对农田设施和农机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
“活力新康养”方面,推动康养产业重大项目落地生态岛,完善康复护理产品体系,发展多层次健康管理服务。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完善老年助餐服务补贴政策,支持老旧养老福利机构升级改造。加快完善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医疗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医院建设,重点项目纳入三年行动计划。
“生态新经济”方面,重点策划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大生态文旅项目,市、区合力做好招大引强工作。做大“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等国际赛事影响,培育推广“崇明花朝节”“上海崇明休闲体育大会”,支持崇明自主的优秀品牌赛事活动纳入市级项目。引入优秀的市属国企,采用合资合作或委托管理方式,提升生态岛重点园区规划、招商及运营能力。
《支持政策》还提出发展外畅内优交通网络。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布局建设新能源公共充电桩、充电示范站、换电站。坚持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提升农村公路标准。打造宜人的慢行环境,建设生态岛特色的自行车通道和慢行步行道网络。
强化人才“引用留”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新校区即将落户崇明的消息引起关注,未来将建成一座生态低碳、空间开放共融的共享校园。这在《支持政策》中也可以找到呼应——加快筹建长江口生态研究院,支持研究型大学建设崇明校区。同时,鼓励本市优质教育集团在崇明开办分校(附属学校)或合作共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崇明每一所学校。
为了推进生态科研资源集聚,将支持崇明开展生态领域科技创新研究,支持建立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协同的碳中和联盟。
其中,“引用留”人才是关键,《支持政策》提出一系列举措。对崇明教育、卫生、农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录用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申请落户时加3分;对在生态岛生态农业、文体旅游、康养医疗等重点产业用人单位工作并承诺落户后继续在生态岛工作2年以上的人才,经崇明推荐后,“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对上海市居住证持有人在生态岛重点发展区域工作并居住的,予以专项加分,即每满1年积2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分,最高分值为20分;对生态岛急需紧缺的技能岗位核心业务骨干,探索经由行业代表性企业自主评定和推荐,纳入技能人才引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