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1-24 第27,78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综合

全球企业“掌门人”缘何高频来沪?

为创新而来,为未来布局

       ■本报记者 徐晶卉
      
       米其林集团首席执行官孟立国的行程很满。但在短短两周时间里,他先后两次飞来上海。这种频率对于一位全球企业“掌门人”来说,并不寻常。
      
       但上海,值得这个高频。“上一次,我是为了参加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而来,这次是参加11月20日的上海工厂改扩建项目二期开工仪式。”孟立国说,每一个活动都很重要,“必须来”。
      
       与孟立国一样,今年进博会结束后,一批全球企业CEO纷纷飞来上海,有些高管是极速兑现“进博承诺”,也有些高管来见证新工厂的奠基或实验室项目的落成,为创新而来,为未来布局。
      
       为新项目加大投入
      
       时隔14天,孟立国又飞来上海。“这次还是停留3天。”他的目标很明确:为米其林在闵行开发区的上海工厂改扩建项目二期开工奠基,“这个项目一阶段工程占地7万多平方米,打造超级灵活、绿色、智能的未来工厂项目,将于2026年底前完成”。
      
       这已经是上海工厂短期内的第二次加码。2021年3月,米其林开始实施高性能子午线轮胎改扩建项目,项目一期工程包含对现有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备件及模具仓库,引入自动化存储装置,升级现有生产线物流系统等,目前已竣工验收,工厂年产能从700万条提升至850万条。而此次的项目二期工程计划进一步分阶段扩大高性能、高价值子午线轿车轮胎产能,同时实现高效、清洁且灵活的生产,投产后工厂年产能将由850万条提升至950万条。
      
       上海是米其林在全球布局中的关键一子,这里不仅设立了米其林中国区总部,布局了研发中心,也是其在华重要的轮胎生产基地。孟立国表示,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扩建上海工厂项目,因为中国市场对于米其林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长期市场,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他还提到了第六届进博会上的展品——可持续材料比例高达63%的赛事轮胎,这也是米其林未来布局的方向,在更加可持续和绿色的转型中加大研发投入。
      
       谋篇布局创新业务
      
       外资新项目的开工和落成,是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集团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安杜尼就选择在中国第3家“创中心”揭幕之际飞来上海,这也是他担任GE医疗全球“掌门人”以来首次访沪。▼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早在第六届进博会期间,GE医疗就公布了中国第3家“创中心”即上海“创中心”的最新进展情况,这也是其在中国的首个聚焦数字医疗的创新平台。会后一周,这一“创中心”就已兑现承诺,将打造成为驱动GE医疗中国研发的“创新大脑”、扶持专精特新的孵化载体、加速数字医疗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平台,目前瑞龙诺赋、锦瑟医疗、度影医疗、医准医疗首批4家中国数字科技企业已入驻。
      
       近期的外资新项目,更多面向创新业务谋篇布局。11月21日,默克宣布其中国生物安全检测实验中心二期项目正式启用。该项目总投资2900万欧元,一期项目已于去年投用,二期项目新增1500平方米,是默克在中国市场的首个生物安全检测实验设施。“中国市场是我们的战略重点,上海是业务创新和增长的中心。”默克生命科学业务生命科学服务全球负责人德克·兰格透露,二期项目的启用,意味着默克在华可为单克隆抗体、其他重组蛋白以及细胞和基因疗法提供广泛的生物安全检测服务。
      
       “没有这个实验室之前,相关的生物安全测试项目要送往英国,一来一回至少两个月,而如今这一实验中心的落成,可大大降低药企的时间成本和送检成本。”默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总部十分重视这个安全检测实验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均前往英国接受培训,以更好满足正在扩大全球业务的中国客户的需求。
      
       中国创新走向全球
      
       11月16日,位于闵行区的凯士比绿色工厂光伏电网项目举行并网仪式,德国凯士比集团首席执行官施蒂凡·蒂默曼为此专程飞抵上海。
      
       “上海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施蒂凡记得清楚,他首次来到中国是1991年,三年之后,这家德国企业选择在中国建厂;2005年,他首次来到临港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地,只有一座大桥通往洋山港,而现在,透过凯士比临港工厂往外看,这片热土已成为上海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再次来到上海,施蒂凡惊喜地看到了工厂的新变化,特别是在绿色科技等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当天,凯士比在上海工厂揭幕了一个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可为企业降低碳排放约30%。施蒂凡说,公司在全球一共有46家工厂,都使用太阳能板来获取能源,目标是在2030年帮助工厂实现碳中和。
      
       还有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亮点是数字孪生。“早上,我在工厂里看到,这里已全部实现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价值提升,而且将会持续下去。”他表示,要把在中国积累的一些数字化经验做法带回德国总部,和全球团队一起分享。
      
       2023年对于凯士比来说,也是丰收的一年。今年,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经市商务委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而4月,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投资项目——石化能源高效泵制造基地也举行奠基仪式,预计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4.5亿元。“目前凯士比中国业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为10%左右,我们在中国市场能看到更大的潜力,所以,未来将把更多投资重点放在这里。”施蒂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