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翀为患者做眼底检查。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如果把人的眼睛比喻成一部相机,眼底就是感光的“底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生陈翀的日常便是与这最精密与复杂的“底片”打交道。
“眼睛的玻璃体仅4.5毫升,眼内手术操作空间也仅约1立方厘米,这就是我们日常‘战斗’的地方。”陈翀有一枚刻着她名字的专属“小镜子”,这枚间接眼底镜配合裂隙灯,迷人的眼底世界就此呈现。徜徉在眼底疾病领域,这名85后医生很坚定:“很多患者跟我说,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会让他们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我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做好防盲治盲,还患者一线光明。”
绣花水平对眼科医生而言“太粗糙”
有人将眼科手术称为针尖芭蕾,这一人体最精细的手术之一,毫厘之差就是患者眼中的千里之别。
“我的导师常说,绣花水平对眼科医生而言太粗糙,能把一根头发分成三份,才是进行眼科手术的基础。”2013年,陈翀成了市一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许迅教授麾下的博士,就此与眼底科结缘。
眼底病变多样,如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视网膜位于眼球壁内层,厚度仅200至300微米,布满神经组织和血管。”陈翀说,医者术中精细操作的范围往往离视网膜只有十几微米,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
不久前,陈翀作为第一助手协助市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曹晖顺利完成上海市第五例第三代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那是一名从吉林来的患者,酒醉后不慎摔倒致眼球破裂。他的眼球出现了180度的裂口,虹膜、晶状体等胶冻状内容物掉出,眼内状况非常差。
在当地进行一期缝合处理后,医院建议患者做右眼球摘除手术,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来沪找到市一医院眼底科。“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脱离时间长,组织缺损严重,眼内状况很差。”陈翀对这名患者印象很深。经综合考虑,治疗团队决定为他进行第三代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球囊模拟了眼内玻璃体的结构,能维持后房空间,有望维持眼睛的外观。手术耗时近2小时,将人工玻璃体球囊精准悬吊在合适位置,患者的眼球有望保住了。
“患者需要我们,也时时温暖着我们”
虽不似白内障、青光眼般为人熟知,但眼底病变却是不可逆致盲的首要病因。统计显示,我国眼底疾病患者占全部致盲眼病患者的54.7%,每年逾三百万人新发眼底疾病。
名声在外,市一医院的眼底科成了不少眼底疾病患者的“最后一站”。陈翀说,眼底结构复杂,手术难度高但术后效果并不显而易见,“有时一台三四个小时的手术做下来,患者也许只能提高视力表上一行的视力。”
成就感不高、成长曲线很长,但陈翀依旧在眼底领域乐此不疲地忙碌着,“患者需要我们,也时时温暖着我们。”
陈翀至今保留着一张明信片,那是一名患者出院时写给她的:“如若他日匠心巅峰,切莫遗忘今日初心。”这名马凡综合征患者因右眼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找到市一医院眼科医疗组。近八成马凡综合征患者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在关注眼睛之外,陈翀不忘敦促他去心内科做一些相关检查。在与陈翀的接触中,他时常感到被一股暖意包裹着。出院之际,他送上一束鲜花、一张卡片。
“这句话也在时刻提醒我不忘初心。”陈翀说,去医院看过病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一名医生的态度很影响就医体验,医生能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患者是否愿意遵医嘱吃药、随访,都会影响最终的疗效,“只要不是特别忙,我愿意多唠叨两句,多关照患者一些。”
也正因此,不少老年患者格外喜欢这个大眼睛的女医生。60多岁的杨阿姨是陈翀多年的老患者,第一次就诊时她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被折磨得苦不堪言。这是晚期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她的虹膜上长满了新生血管,眼压一度高至60多毫米汞柱,几乎是健康人眼压的三倍。
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和青光眼阀门手术后,杨阿姨看不清、眼睛痛等症状缓解了,就此她认准了陈翀。多年随访,两人的聊天内容也从疾病延伸至琐碎日常,看到陈翀获得一个个荣誉,杨阿姨总会第一时间发微信祝贺。
防治关口前移,为更多人守住“光明”
不久前,市一医院眼科中心整体迁入7号楼,焕然一新的诊室给患者全新的就医体验。眼下,除普通门诊外,陈翀还会出诊视网膜脱离、糖尿病眼病、眼底病等三个专病门诊。就在记者采访当天,她正巧看完半天的糖尿病眼病专病门诊。“年轻的糖尿病眼病患者越来越多,近五成情况很严重,不是扶着墙自己走进来,就是被家人搀进来。”
33岁的李女士二胎孕六个月,看到她被老公搀着走进诊室,陈翀心一沉。检查显示,她的双眼眼底均出现了糖尿病眼病的并发症,仅能看到一些光的影子。原来,李女士在怀一胎时便患上妊娠期糖尿病,近十年来一直没有好好控制血糖,此次怀孕加剧了眼底病变。先动手术,还是继续待产?两难的抉择摆在医生、患者面前。
“李女士眼部的最终结局不容乐观。如果她能将血糖控制得好点,定期检查眼底,可能不会发展到这一步。”陈翀说,慢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与慢病相关的眼底疾病,比如高血压眼底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患病人数也大大增加。身处临床一线,她希望做些什么,推动防治关口前移。
近年,陈翀的身影出现在学校、社区、企业,并有计划地去往上海近郊,开展防盲宣传。闲暇时间,她还撰写科普文章、拍摄科普视频,回应患者们的共性问题。“只要有10%的观众听进去了,能呼吁家人和朋友做好眼病筛查,我的工作就有意义。”陈翀说。
市一医院眼科也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翀所在的课题组在许迅教授的带领下还在研究无创眼内给药方案。“我们希望筛选出能突破血眼屏障、靶向视网膜的生物肽或核酸类药物,实现无创给药,直达眼底。”这名年轻医生的心愿很简单:努力为更多人守住“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