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琰
76岁的王阿姨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老患者。近期就诊时,她意外发现,插入医保卡后,自助服务机根据她的年龄自动调整为“长辈关怀模式”,页面上的字体不仅即时调整放大,还全程提供语音提示服务。
近年来,上海持续开展“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此轮再度上新的“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已进入3.0时代,涵盖互联网医院多学科会诊、一键式病案服务、云陪诊服务、云胶片服务、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创建数字化传染病临床诊治体系、互联网医院专区服务等七大新场景。
目前,已有包括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内的21家市级医疗机构实现了七大场景的全覆盖。日前,记者跟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走进市一医院,体验数字化转型带给患者就医体验的切实改变。
“清单式”就医规划,让患者就诊更笃定
与医院最常打交道的老年人,却常常因为繁琐的就诊流程,而对就医望而却步。如何在“细”处下功夫,打造患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医院?在市一医院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3.0过程中,院方将患者的感受度放在首位,全院上下多部门联动,共同为患者疏通这条“就医线”。
张老伯最近眼睛不太舒服,看东西模糊,市一医院眼科细分为八个亚专科,究竟该挂哪个科室?在医院的线上预约平台,他通过填写自身症状完成“预问诊”,AI大数据自动为其推荐了最符合就医需求的科室挂号。就诊前一天,他还收到了一条“清单式”的就医规划。“攻略在手,看病时心里更笃定了。”就诊当天,张老伯一步步“照单办事”,顺利完成了就医全流程。
在线下,院方也在自助服务机中加入了“智能导诊”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点选人体示意图上的身体部位,快速获得合适的科室推荐后再挂号。
云陪诊之外,院方还贴心设计了云问诊。市一医院患者体验处处长柴双介绍,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如有疑问,可随时向24小时“待命”的AI智能“云客服”提问。医院通过对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渠道的高频咨询问题梳理,定期完善基础问答数据库内容,有效提高回答准确率。
数字化转型不断升级,将便捷就医延伸至患者家中
信息做加法,流程才能做减法。数字化转型唯有从患者体验与视角出发,才能真正便捷患者的就医体验。
市卫健委透露,自今年4月市数字化办印发《2023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安排》和《2023年度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3.0工作方案》以来,目前已实现三季度完成60%场景的既定目标。
从全市层面看,七大场景中“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和“创建数字化传染病临床诊治体系”已基本完成全部建设目标,“云胶片服务”和“互联网医院多学科会诊”完成率也达82.09%和80.41%。一个个数字化转型新场景正不断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落地开花,看病这件事于患者更便捷,于医生也更高效智能。
今年,市一医院新大楼启用,9间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也在新大楼投用。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市一医院信息处处长傅春瑜介绍,人工智能算法在这些“未来诊室”中无处不在,连一台小小的给皂机都被数字赋能,“诊室内的给皂机能统计医生一天内使用洗手液的频次,结合医生接诊患者的次数,通过物联网反馈到主机,从而判断医生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是否达标,这对于院感防控而言极具参考意义”。
“当然,我们所希望打造的便捷就医环境不仅局限在医院,还能延伸到患者家中,这就如同莫比乌斯环一样,畅通家-社区-医院的就医流程。”傅春瑜说,在医院结束就诊后,患者可通过手机助诊页面的电子发票、复诊预约等功能享受延伸服务。不仅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复诊开具药物,由物流送药上门;需要检查的患者也可在线提前开好检验、检查项目,自行在线预约检查时间,轻松在家完成复诊、检查、配药等。
“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3.0仍在全市医疗机构有序推进中。目前,长宁区卫健委、市一医院等21家单位成功入围“第一批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活领域)揭榜挂帅场景”示范创建单位。其中,静安区卫生信息中心、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已完成验收,其余单位计划于月底前后基本完成验收工作。
市卫健委办公室副主任冯骏透露,相关专班正在全行业征集“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新场景,谋划来年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