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1-13 第27,77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国际

墨西哥亡灵节:旅行者竞相奔赴的文化盛宴

       ■本报驻墨西哥城记者 孙华
      
       当数以万计的橙色万寿菊将墨西哥的城市街道涂上金黄的色调时,属于墨西哥人的狂欢“亡灵节”便不再遥远。过去的这一个月,以印第安土著文化为主导,同时结合了西班牙殖民文化的“亡灵节”,不仅延续着墨西哥人上千年的文化传统,更成为一场全球旅行者竞相奔赴的文化盛宴。墨西哥旅游部长米格尔·托鲁科·马克斯估计,今年“亡灵节”或为墨西哥带来412亿比索(约22.8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作为首都,墨西哥城拥有该国最为壮观的亡灵节庆典,包括今年10月22日的卡特里娜骷髅游行,以及自2015年以来每年11月4日举行的亡灵节大游行。今年的大游行恰逢周六,尽管官方活动预告游行队伍下午2点出发,但上午10点起改革大道两旁就已经聚集起慕名而来的游客。墨西哥全国各地的艺术和文化团体在此上演了一场持续7个小时的Cosplay,形态各异的骷髅成为墨西哥人无限创造力的最好证明。
      
       亡灵节:继承着传统,也驱动着经济
      
       作为一项神圣的传统之外,今天的亡灵节还成为墨西哥一个重要的经济驱动力。墨西哥人趁着节日家庭团聚拉动了国内旅游业以及各项活动的开支;外国游客也多会选择在亡灵节前夕抵达墨西哥。
      
       《墨西哥每日新闻报》援引全国商人联盟的一项调查数据报道,墨西哥家庭在亡灵节的平均消费在1100比索至1500比索之间,而对那些趁着假期旅行或者举办派对的家庭而言,实际花费必然更多。仅在墨西哥城,亡灵节相关活动就吸引了约30万游客和520万当地人参与,并产生112亿比索(约6.23亿美元)的收入,较去年增长60%。
      
       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墨西哥,不仅仅为了体验亡灵节大游行的壮观,更想要探索身处墨西哥“心脏”的古城瓜纳华托。2017年,以亡灵节为背景和瓜纳华托为原型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将神奇而温暖的墨西哥亡灵世界带到世人面前。当“世界文化遗产”瓜纳华托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亡灵节相遇,用“上帝打翻了调色盘”来形容这座小城都太过平淡——
      
       亡灵节期间,万寿菊与蜡烛布满了圣母圣殿的石阶,为亡灵指引着回家的路;用鲜花、石子和木屑铺就的画作占据了城市主街,那是民间艺术家对死亡的诠释;黄昏时分登上皮皮拉山,落日的余晖将瓜纳华托的浓墨重彩渲染到极致;华灯初上,在这个依山而建、因矿而兴的城市中,昔日矿道改造而成的地下动脉里,属于亡灵节的狂欢才真正开始。人们穿着印有白骨的黑色服装,再绘上一张或狰狞或妖娆的“鬼脸”,在街上招摇过市,以示亡灵归来……让人恍若进入了《寻梦环游记》的世界。
      
       随着11月4日大游行的落幕,今年的亡灵节庆祝活动也随之进入尾声。尽管万寿菊和祭坛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在墨城的街头巷尾,作为墨西哥文化图腾的骷髅却依旧随处可见。
      
       印第安哲学:死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墨西哥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曾经这样写道:“死亡是生命的回照……唯有死亡才能展现生命的最高意义,它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这段带有明显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的阐述,正是墨西哥人从印第安哲学中继承的对生命的看法。
      
       亡灵节的起源据信可以一直追溯到阿兹特克人对“死亡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尔的献祭活动。他们认为,只有善待亡灵,让亡灵高高兴兴地回家过节,活着的人来年才能得到佑护。当时的阿兹特克人根据自己的历法,将亡灵节定在每年的七八月间。直至16世纪初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后者强迫当地土著改信天主教,并且引入万圣节等西方宗教节日。于是,西方的万圣节、本土的亡灵节和一些其他祭祀风俗结合到一起,诞生了今天的墨西哥亡灵节——每年的11月1日是“幼灵节”,用来怀念那些故去的孩子;11月2日则为“成灵节”,是人们缅怀故去的成人的日子。
      
       卡特里娜、万寿菊、亡灵面包和骷髅,共同构成了墨西哥亡灵节最重要的元素。进入10月,穿着优雅的连衣裙,戴着饰有花朵、羽毛甚至微型头骨的帽子的卡特里娜就会从商店橱窗、T恤等各种可能的地方凝视着你。这一形象的诞生源于多种因素,亦对印第安人看待死亡的方式作出了深刻的阐述:
      
       中美洲人民相信,死亡是庆祝祖先和亲人踏上下一站旅程的时刻,大多数死者都会穿越奇库纳穆克特兰(印第安文明对地下世界的称呼)的九层,而“死亡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尔正是第九层的守护者。墨西哥艺术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于1910年在一幅蚀刻版画中首创了头戴法式帽子的卡特里娜形象,除了对当时墨西哥上层人士摒弃本土文化一味效仿欧洲的做法进行了讽刺,也向人们展示了中美洲最早的信仰:无论来世发生什么,我们灵魂的守护者都是女性。
      
       而色彩亮丽的万寿菊则被认为能帮助死者的灵魂找到通往生者之地的道路。在印第安人的信仰中,万寿菊一直是生与死的象征。每当亡灵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为故去的亲人摆上一盆万寿菊,人们在墓地通往村庄的路上撒满金黄的花瓣,以期待亡灵循着万寿菊的芬芳归来。
      
       没有什么能比亡灵节更好地代表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在墨西哥小学四年级的《公民知识》课本中,亡灵节被列为最重要的传统之一,“这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相反,它是一个充满色彩的节日”。学校和幼儿园会在亡灵节到来时在校门口布置祭坛,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与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比如用牛奶盒子制作一个骷髅,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以表达对他/她的思念。
      
       记者身为生活在墨西哥的外国人,对亡灵文化从恐惧到接纳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对墨西哥人生命观的一种认可——“死亡从来都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本报墨西哥城11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