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展
羽毛球场馆,一馆难求。尤其在上海中心城区,尽快解决预约场地之难成为市民的期待。
近日,市政协举行2023年“本市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实施情况”专题年末委员视察活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本市室内体育场地相对不足、羽毛球等热门项目预约难的问题,今年首次将群众欢迎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羽毛球场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新增配备适老化器材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截至10月16日,本市各区已完成各类健身设施项目1284个,总体进度达到全年建设任务的98.77%,其中包括社区市民健身中心23个、市民运动球场178片等。
羽毛球馆预约之难的症结在于,公共资源拓展和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调和之难。如何增新量、挖存量?
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赵光圣回应,目前上海将健身设施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同时结合“一江一河”品质提升、公园绿地建设、城市更新和“两旧一村”改造,整合资源增加健身设施供给,推动城市“金角银边”变身体育场地。比如利用高架桥下、屋顶和地下空间、闲置厂房、空地等建设嵌入式健身设施。研究“国球进社区、进园区、进公园”方案。拓展中心城区和老旧小区健身场地,截至10月16日,中心城区建成健身设施项目337个,完成老旧小区健身设施更新改建项目795个。
总体上看,上海体育健身设施日益完善。赵光圣进一步提出,作为人口相对密集、土地资源紧缺的超大城市,本市全民健身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管理维护效率不高等问题,尚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健身需求,“要以新一轮民心工程为契机,不断增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
对此,市政协委员袁园建议单位、学校等共建共享体育场馆。目前不少学校的体育场馆已得到部分利用,但利用效率和时间段还相对不足。再者,要思考如何运营体育场馆,更科学、合理地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新增的健身点位应该照顾到全年龄段市民的健身需求。市政协委员刘迎风提出,“社区健身苑设施偏老年人设备多一些,是否能够增加单杠双杠这样的设备,让更多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参与体育锻炼”。
“正在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和力量型运动设备。”赵光圣回应,以前社区健身苑主要满足老年人动一动、转一转的需求。对于一些力量型的运动设备,因涉及安全风险,在引入时比较保守,“我们在对设施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会加强引导,告诉居民怎么样进行科学健身。另外我们将体育设施和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相结合,对一些公众关注的议题在建设导则中加以明确。”
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