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1-07 第27,77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2版:读书

从“何以中国”到“何谓印篆”

《印篆里的中国》 韩天衡 著 中华书局出版
       ■王琪森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的经典与民族艺术的瑰宝,在铁笔的纵横跌宕之中,在印面的疏密开合之间,在线条的苍劲郁勃之内,披露了雄健豪放的金石精神、典雅高迈的审美理念与丰逸悠久的史述意识。韩天衡先生所著《印篆里的中国》集其70多年篆刻创作与印学研究、史料发掘与文献梳理、教学传授与收藏鉴定、探索创新与思考著录等大成,因而是当代印学研究标志性的重大成果。
      
       从艺术社会学上来看,对于任何艺术样式的研究,应当是重在形成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成因及艺术机制构成的本质变化。一种艺术样式的孕育发展与成熟鼎盛,是与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创作理念、表现形态分不开的。韩先生远溯春秋古玺,上窥秦汉印系,追踪明清流派,评析历代名家,探讨创作方法,拓展用刀效应,倾力理论思考等,唯其如此,综观全书既赡富而精到,系统而深入。
      
       《印篆里的中国》之书名就极具历史内涵、时空概念与国家意识,凸现的是一种何以中国、何谓印篆、何止篆刻的大格局大视野。上编“印篆源流”是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关于印篆的起源,我们的远古先民早在《春秋运斗枢》就作过浪漫而诗意的叙说:“黄帝时,黄龙负图(印章),中有玺章,文曰:‘天王符玺’。”而《春秋合诚图》中则富有叙事性地写道:“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印章)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捡,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这一神话正是传导或隐喻了君权神授的庙堂之论及帝由天命的皇家理念,由此也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历史地位和权柄作用。然而,从篆刻印章物化起源来讲,滥觞于春秋战国,是为了政务、军事、商贸、契约等实用而产生,这也正是《后汉书·祭祀志》称:“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中国篆刻艺术有两大系统与两大高峰,除了秦汉古印外,还有明清流派印。因此,韩先生在“印篆源流”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流派印章艺术奇峰突起,形成了与秦汉印艺术双峰并峙,互为媲美的又一高峰,这在中国文化的其他品类中是罕见的。”接着,韩先生以史论的视角、独特的观念与逻辑的呈现,分析了流派印兴起的核心要素、材质的革命、原钤印谱的出现及创作主体由原先的工匠变为文人群体等重要内容。正是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文彭、何震崛起印坛,他们力矫时弊,追踪秦汉,正本清源,引进石材等,由此开创了中国篆刻史上辉煌的流派印时代,并和其后的苏宣、朱简、汪关形成了明代五大印章流派。由明入清,篆刻艺术日趋繁荣,流派纷呈,名家荟萃,大师辈出。特别是在杏花春雨的江南,铁笔纵横,石上花开,印学惊艳,金石璀璨,谱本精湛。所以,韩先生极有艺理哲思地指出:“五百年流派印章的发展史,是上述这些才华卓绝的篆刻家的出新史、创业史。出新、创业之路有起点,而没有终点。”而这也正是韩先生篆刻史论的核心阐述与要旨凸显。
      
       在中编“行知合一”中,韩天衡对当代篆刻的创作认知、技法实施、临摹运刀乃至赏石鉴印等作了全面的论说与介绍,可谓是金针度人,授之以渔,极有实践意义。
      
       韩天衡对篆刻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践行与构建,从印学体系性的重构、刀笔突破性的更新到理论学系性的打造,即无论从篆刻技法本体、审美心理、艺术认知到学术机制,都具有学科性的建树。然而,韩先生则自认为自己是“艺术上的老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此,他在本编的开头就讲了“习篆二十心法”,从思想方法、创作理念与学习心理上作了深入浅出、由表及里、探幽析微的辩证讲解,如“立志与排难、寂寞与灿烂、卡壳与闯关、印里与印外、秀美与雄遒、刀石与笔墨”等。为此,韩先生曾颇有感悟地告诫曰:“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挠的否定,才能艺术生命常青。也就是不守旧、不自缚、不懈怠、不信邪、不逾矩。”这正是从本质上诠释了中国艺术的主体精神与方法宗旨,即“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
      
       在“书艺与刀技”一节中,韩先生指出:“篆刻艺术务必使篆法与刀法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刻者的心灵与刀石碰撞,产生出有笔有墨、有情有韵的艺术之光。”在篆刻创作过程中,线条字法、分布章法是要通过刀法来完成的,刀法最终是使印面生动、立体起来的根本手段。韩先生用刀冲切披削、多法并举,力求节奏畅达、酣畅遒劲、形神兼备,不仅生动表现了传统刀法“笔法气韵”的金石气,而且成功展示了“形质显型”的雕塑感。
      
       下编的“印人印事”,重在评析名家,印章叙事。韩先生对篆刻的发轫与演变、名家与大师、宏观与微观、史述与技论等的阐述,是相当深入而系统的。如邓石如精于印学,究心刀法,印灯烛照。他遍访断碑残碣,研习彝器铭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终成皖派领军。吴熙载刻印胎息秦汉,后以邓石如为师,其印作注重写意而笔触生动,刀感畅达而劲健婉约,如“神游太虚,若无其事”。吴昌硕书画印三绝而变通互参,相得益彰而精能卓绝。其篆刻以秦汉为宗,参以石鼓、封泥、瓦甓等,创钝刀硬入刀法,貌拙气盛、苍莽老辣、雄浑恣肆,终使千古印坛面貌为之一新。而当代印人钱瘦铁的豪放奇拙、朴茂生韵,方介堪的雍容典雅、鸟虫名世,来楚生的古淳烂漫、肖形卓绝等,都构成了印人印事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对当代篆刻极有研究价值与借鉴作用。
      
       海派收藏底蕴丰厚,渊源有自,大家林立。在本节“豆庐印章故事”中,韩先生通过对黄士陵的两方印、白石老人印、冷肆得印记等的收藏叙事,既讲了趣事与轶闻,又作了鉴赏与考证,亦讲到眼力与财力。为此,韩先生形象地将这些藏品称为“老师”。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常常如红烛,燃烧自己,牺牲自我。而这些藏品“老师”则不会,它们哺育了你而不会被消耗掉,给你艺术上的养料、学识上的启迪,能够与你共渡春秋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