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0-02 第27,73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综合

赶在这个长假前,华山医院援藏医疗队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仲巴县搭建“空中诊室”,首期远程会诊顺利开启

在“最高救治点”重识医学之重

华山医院援藏医疗队在仲巴县。(受访方供图)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正值中秋国庆假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正在援藏担任仲巴县医院副院长的雷宇依然忙碌。
      
       作为华山医院第二批援藏医疗队队长,雷宇近期一直忙着联络搭建华山医院与仲巴县医院之间的“空中诊室”。就在9月28日,首期“空中诊室”远程会诊、远程讲座由华山医院皮肤科项蕾红教授带队在上海坐镇,反响热烈。不止于此,在和记者的连线中,雷宇还欣喜地透露了一则最新消息:“胆囊炎、阑尾炎等腹腔镜手术,我们也可以做了!”
      
       沪藏两地相隔千里,因一群上海医生有了特殊连接。雷宇所在的这支华山医院援藏医疗队,又更为特殊。318国道自上海人民广场出发,一路向西倔强地爬上青藏高原,而仲巴县则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华山医院援藏医疗队就驻扎在仲巴县,是目前全国多支援藏医疗队中海拔最高的一支队伍。
      
       跨越千山万水,抵达“野牛之地”
      
       “高海拔地区日照长,皮肤病诊疗需求很大。”雷宇记录着首次“空中诊室”连线时的要点。对这个援藏小分队来说,这是又一次零的突破。
      
       今年5月,由神经外科雷宇、普外科洪军、胸心外科朱勇俊、心血管内科阿力木江、胰腺外科何航5位80后医生组成的华山医院第二批支援西藏仲巴县医疗队启程,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仲巴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在日喀则最西端。仲巴县方圆4.36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6.8个上海市,但人口却不足3万——这组数字,深刻地定义了“地广人稀”。这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含氧量和气压极低,也被当地人称为“野牛之地”,意指野牛在这里出没,也有“无人之境”的含义。
      
       雷宇难忘抵达那天。“由于仲巴县还没通飞机和火车,我们在到达日喀则市后,要继续驱车行驶625公里,也就是开近10个半小时盘山路。”沿途中,从雅鲁藏布江到野牦牛,队员们不时发出惊叹,“江山如此多娇”,祖国风光秀丽。但颠簸的盘山路和高海拔,也带来了剧烈的头痛和胃肠道反应,队员们的腕式氧饱和度仪不时发出刺耳的高原警告,大家只能相互鼓励,依靠意志力坚持下去。
      
       当晚8点多,这支上海医疗队终于来到了落脚点——曲尼措宾馆。这家宾馆就坐落在仲巴县新县址的大门口。“这是全县最好的宾馆,仲巴人用这样的方式向上海的援藏医疗队表示感谢。”一名华山医院援藏医疗队员在日记里写道。
      
       方圆百公里重要的高原病救治点,建成了!
      
       进藏路之难,折射当地百姓就医路之艰。
      
       “在这里,病人不少,但医生能做的有限。”雷宇和队友们发现,当地医疗条件薄弱,药品有限,检验、检查有限,连唯一的CT也坏了。
      
       硬件设备、软件技术能力的双重不足,让上海医疗队员意识到帮扶任务的艰巨。在抵达不久后,队员们就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制定出开展巡回医疗、医学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工作方案。
      
       很快,还有一件紧要事也引起了医疗队的注意。原来,仲巴县西接阿里、北邻羌塘,此地自然环境严酷,却也有着“人间至美风景”。每年,这里会迎来大量自驾游客、背包客,而仲巴县是沿线中急性高原病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不少游客对高原反应没有充分预判。”雷宇见过这里有患者的氧饱和度跌到仅40多(正常人98-100),非常危险。
      
       在调研中,医疗队发现,仲巴县方圆200公里内没有高原病救治点。大家讨论后决定,向县医院领导提出急诊改造方案。这一方案当即获得认可,队员们于是马上行动起来。在与本地医务人员的齐心努力下,县医院较大的急诊病房改成了抢救室,呼吸机的调试、培训也同步进行。
      
       今年7月,方圆百公里重要的高原病救治点建成,并开始发挥效力。用这群上海医生的话说,他们筑起了一条“生命缓冲带”,为患者的后续治疗争取到机会。
      
       最美星空下,用医学知识为同胞健康护航
      
       利用这个中秋国庆假期,雷宇还在与队员们忙着落实“空中诊室”的后续。雷宇说,考虑当地肝包虫病等感染性疾病多发,医疗队准备联系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所在的感染科,儿科、神经外科、运动医学科等紧随其后,均为当地疾病谱“最需要”。
      
       与这支上海医疗队连线,让记者更明白什么叫“争分夺秒”。当地预计,11月后,仲巴可能要面临极寒考验,大雪封山,各条线援藏人员将撤到低海拔地区。雷宇说,他们就像建房子的人,“去年第一批上来,主要投入抗疫工作,而我们这批是给这座房子打地基,之后的队伍再一层层建——大家一起接力,把这个名叫健康的房子盖好。”
      
       其实,就在不久之前,雷宇与队员们还刚经历了为期一周的无水无电生活。厕所成了大粪池,宿舍的夜因为没了空调、电热毯变成了“冰箱”……雷宇难忘在高原上熬过的那几个夜晚,五个队员裹着羽绒服,坐在一起数天上的星星,“咬牙克服了很多苦与难,如今想来都弥足珍贵。”
      
       月光所照,皆为故乡。雷宇和队员们望着头顶这片星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书写着从医生涯里的特殊篇章。“刚接到援仲巴的任务时,我们很兴奋,但也有疑惑,为什么是仲巴?到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此地靠近边境,不仅有藏区同胞,还有边防战士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的国门,我们理应用医学知识守护他们。”
      
       一位医疗队员的援藏日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在这里,感受边疆壮美、藏地纯良、医学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