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已走过10年。图为陆家嘴金融城。本报记者 邢千里 摄
■本报记者 唐玮婕
长期驻扎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跨国公司赛默飞,全程感受和体验着这片“试验田”里更便利、更强力的金融服务滋养:借助区内多项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措施,跨境结算的效率和便捷度大幅提高。
从设立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到开展首批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创新,再到在全国率先试点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一大批金融创新制度在上海试出成效,加速复制推广到全国。
“我们与众多企业一起,见证并受益于自贸区不断升级的先行先试,越来越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以及更多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财务与资金负责人张磊感触颇深。
金融开放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上海自贸试验区企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九成企业认为自贸试验区设立后金融开放程度有明显或较大提升;超八成企业表示,融资成本不断下降,融资便利化程度不断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自贸账户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
2014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创新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全方位构建在上海率先开展可兑换试点的金融“电子围网”。
自由贸易账户就是在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开立的规则统一的本外币账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做生意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借助分账核算账户体系,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选择更优的汇率与利率,降低投融资成本。”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雨眠一口气举出两个实际操作案例:一次是香港子公司开展境外并购业务时,充分利用自贸账户优势,享受离岸低成本融资;另一次则是集团自贸区公司对境外香港子公司进行港元增资,在对比了离岸汇率与在岸汇率后,选择通过自贸账户的离岸汇率操作购汇增资业务,为集团降低汇兑成本。
自由贸易账户启动服务九年多来,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35%;境外非居民企业(含“走出去”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104.1%;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完成各类货币资金兑换量年均增长率为27.6%,金融机构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直接境外融资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78%。
央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娅表示,自由贸易账户积极对标更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落地全面国民待遇、公平竞争和业绩需求禁止等国际经贸规则。
“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企业不论是非居民企业账户还是区内企业账户,都可以按照全面国民待遇规则接受金融服务;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贸企业还是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都不会因为资本背景不同而设置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所需的金融服务,政策层面不会将企业经营业绩作为办理金融服务的门槛。”在施琍娅看来,这些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落地,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服务实体经济,跨境资金便利化稳步推进
“我们选择在2019年搭建上海自贸试验区版双向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由于准入门槛较为合理,资金境内外调剂归集便捷高效,可以满足大型跨国集团企业自身的经营和资金管理需要。”张磊告诉记者,这一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的金融制度创新,可以为企业跨境资金管理提供更加灵活、高效和便利的方式,有助于优化企业资金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大幅降低资金管理成本。
乘着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的东风,赛默飞集团这几年在中国本土研发和生产领域不断投入,本地化生产能力逐步释放。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最早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服务的银行之一。据汇丰中国副行长杨冬晗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已为有跨境金融需求的中外资企业搭建自贸区版及全功能型人民币资金池近120个,为提升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能级和韧性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资金便利化自由化持续稳步推进,企业跨境资金调度配置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受益企业范围也辐射到全市。跨境资金管理政策和其他政策共同发挥系统集成作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
围绕提升战略,开启新一轮金融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走过10年,究竟带来哪些影响?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张欣园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银行业基于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在跨境业务、账户体系、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开展大量探索创新,大幅提升涉外服务能力,并且随着众多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大部分产品及措施已在全国范围实行,为进一步提升全国金融服务能级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杨冬晗则表示,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有力激发市场参与方的内生动力,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制度性探索,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和创新凝聚更多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上海自贸试验区也站上了更高起点,进入新一轮金融制度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央行上海总部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金融高水平开放,指导并推动金融机构用好自由贸易账户等特色金融服务,加快场景融合,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加大临港新片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政策推进力度,稳步扩大试点覆盖面,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