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村街道慈善超市内景。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记者 王嘉旖
坐落于浦东新区潍坊五村内的社区慈善超市,无论是外观抑或内核,已超出人们对这一公益载体的固有认知。约120平方米空间内,粮油区、冷饮柜、调料柜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若非看到入口处面向社区特殊困难人群的优惠折扣,人们或许会以为误入了哪家便民超市。
时间回溯至2003年,静安区在镇宁路上开出全国首家慈善超市。诞生之初,其被赋予扶危济困的使命。彼时,慈善超市大多以物资仓库形态出现,主要为社区困难群体发放物资。
20年来,慈善超市在沪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32家慈善超市,实现街镇乡全覆盖。数量扩增的同时,社区慈善超市从产品体系到运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政府+市场”模式,售卖产品涵盖日常百货、文创产品、对口扶贫特产、二手书等,面向人群也扩大至社区居民。不过在实践中,部分慈善超市也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问题。譬如,货源不够丰富、产品定价差异较大、盈利模式单一等。
2023年上海慈善周今天启幕,“最爱·慈善超市”宣传展示活动同步开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活动,让更多慈善超市走向更广阔的社区,也在博采众长中找到未来发展方向。”市民政局慈善处处长张晓颖这样憧憬。
货品优化,从撤走二手衣开始
传统慈善超市运营中,工作人员最怕接收二手衣,占空间、需求不大、打理费工夫。去年年底,运营了18年的潍坊新村街道慈善超市迎来改造升级。第一件事就是撤走二手衣。
站点负责人孙寒鹭围绕居民需求进行了一场社区微调研。结果显示,米面粮油、鸡蛋等的需求度最高。
货品优化方向明确,对于慈善超市的运营能力却是实打实的考验。孙寒鹭以鸡蛋举例,保质期较短的商品,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客流、消费量作为支撑,超市就要自担采购成本。放眼全市,社区慈善超市几乎都采用单店运营模式,一旦进货决策失误,就可能导致货品滞销,带来运营风险。部分零售商对于起订量的刚性指标,也阻碍了社区慈善超市进一步丰富货品。
今年以来,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多次实地调研,捕捉到了慈善超市运营中面临的共性困扰。前不久,得益于政府牵线,潍坊新村街道慈善超市作为全市首批试点,顺利开出金龙鱼专柜。全新合作模式下,慈善超市不受起订数量的限制,可根据社区居民喜好个性采买。若是产品销路不佳,还能启动回收机制。这样一来,慈善超市的油品种类大幅增加,既有适合独居老人的小罐油,也有面向困难家庭的量贩装。慈善超市也能减少采购成本,实现可持续经营。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差异竞争,靠服务“黏”住居民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货品优化仅是慈善超市迈出市场化运作的第一步。过去,慈善超市主要面向社区困难群体发放物资,辐射人群有限,但几无竞争压力。如今,服务对象扩围,市场竞品增多。如何在社区商业竞争者中另辟蹊径,牢牢“黏”住社区居民,成为慈善超市面临的新考题。
42岁的工作人员丁薇燕,被视为潍坊新村街道慈善超市的“引流密码”。从无人问津到日营收额超千元,丁薇燕功不可没。她自小在潍坊新村长大,与社区居民经年累月攒下的情分,为这间嵌入居民区的社区慈善超市增添了不少“信任分”。不过,一路从无到有,丁薇燕不光靠脸熟,更靠用心用情的服务细节。每次产品上新,她都首先试用,觉得没问题才会推荐给老人。每当看到腿脚不便的老人前来采购,她总会在结束时细心叮咛一句“慈善超市可以送货上门”。贴心的服务让社区慈善超市拥有了区别于其他社区商业的温度,牢牢“黏”住社区居民。
潍坊新村街道的案例值得借鉴。善行公益秘书长张佳华却判断,社区慈善超市依然处于“模式探索期”。在潍坊新村街道验证可行的运营模式,未必能照搬至其他社区。以陆家嘴街道慈善超市为例,由于其坐落于沿街面,来往白领较多,因此针对性地引入饮料、便利食品等。一番试点下来,超市客流量增多,却易受季节波动影响,门店零售的稳定性仍待提升。
如何既能便利社区困难居民,也为慈善超市引入稳定客流?粮油帮困卡的网点扩围,或许是突破口。调研中,一些持有粮油帮困卡、需前往指定商超购买指定粮油产品的困难群众还提出,希望能就近就便采购。今年底前,在相关部门的合作下,浦东、普陀等区的部分社区慈善超市有望被纳入粮油帮困网络。放眼全市,并非所有慈善超市都拥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并符合接入条件。但张佳华认为,试点本身对于社区慈善超市来说已是利好。“公益补贴外,探索‘政府+市场’合作方式,为慈善超市闯出一条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