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从促进稳增长的需要看,关键是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投资和消费之间并不矛盾。居民消费多了,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反过来,企业增加投资,也会扩大就业和产品采购,从而促进消费,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也能为居民消费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两手都要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陈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着力扩大内需”列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最近也陆续出台。如何理解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如何发力?新型消费如何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李敦瑞。
下半年从促进稳增长的需要看,关键是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文汇报:根据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如何看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投资?下半年驱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是什么?
李敦瑞:出口、投资、消费并称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果说出口属于外需,那么投资和消费则属于内需。今年上半年,受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后续影响还在,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收缩。除此之外,我国还面对美国在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打压。因此,今年上半年出口额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拉动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内需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投资受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降和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的叠加影响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这样,消费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7.2%,与去年全年相比上升了44.4个百分点。可以说,今年上半年消费占比之大,为历年之最,已经接近发达国家80%的水平,但这是在很特殊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在出口和投资对经济贡献都大幅度收缩的情况下,凸显出来的比较高的比例。当然,也有消费自身逐步恢复的因素。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以后,各地各部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接连推出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消费正在逐渐恢复。其中,文旅复苏势头是比较强劲的,另外,餐饮等服务消费、升级类商品市场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上半年经济增速为5.5%,总体上看经济恢复得较好,说明我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基本面仍在。但是稳增长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出口这一引擎,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不确定性比较大。因此,下半年从促进稳增长的需要看,关键是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投资和消费之间并不矛盾。居民消费多了,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反过来,企业增加投资,也会扩大就业和产品采购,从而促进消费,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也能为居民消费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两手都要抓。关于投资,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风险,基建投资只能适度增加,房地产方面主要是抓住中央的政策机遇,比如城中村改造等;除此之外,重点是要保持制造业投资的韧性。从未来的趋势来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要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政策等举措扩大消费,使下半年经济增长获得更好的驱动。
提振消费要从民生保障、优化就业、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文汇报:提振消费的前提是居民收入的增加。7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
李敦瑞: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的数量扩大和质量提升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体现,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常刺激消费的举措包括发放消费券、举办购物节、减税、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等。从现阶段中国的情况来看,要把消费拉起来最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居民“有钱花”,也就是提高消费能力;二是让居民“敢花钱”,也就是提升消费意愿。
让居民“有钱花”,一是要扩大就业,民营经济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因此重点是发挥民营企业创造就业的“主力军”作用,千方百计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为民营企业“补气输血”;二是优化收入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适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并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方式蓄养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三是补贴低收入群体。针对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高的特点,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甚至现金直补的方式,提高其消费水平。
让居民“敢花钱”,关键是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经济学家凯恩斯将人持有货币的动机划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我国居民往往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储蓄率越高。其中固然有文化传统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在于民生保障不完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居民缺乏安全感,就会通过增加储蓄来预防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这就是预防性动机的体现。要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动机,使居民敢花钱、敢消费,就是要加大在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关键领域的力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当然,以上举措还需要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金融层面来看,需要供给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构建更加健全的金融市场,以支撑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需要,并服务科技创新,为民营经济输送资金血液;从实体经济层面看,要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以此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并促进创新,通过新供给引领消费新需求。
总体而言,通过提振消费来稳经济增长,需要从民生保障、优化就业、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对于拉动内需的四大作用
文汇报: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举措”中,明确提出拓展包括“壮大数字消费”“推广绿色消费”在内的新型消费。如何理解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对于拉动内需的意义?
李敦瑞:国家发改委出台促消费“20条举措”,意在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其中许多内容都与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紧密相关。应该说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对于扩大内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挖掘消费潜力。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正发生改变,新型消费兴起,传统消费也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影响,其中有巨大潜力可挖。比如,数字消费。我国是数字经济大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40%,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10亿。今天的各行各业几乎都与数字经济相关。通过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举办信息消费系列特色活动等方式,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可以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兴趣,使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通过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新模式,在推动新型消费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为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创造条件。
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扩大相关领域投资需求。新型消费、新消费场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高度相关。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使传统消费换发生机,新型消费释放活力,带来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并将消费需求传导至产业链各个环节,推动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并带动关联产业的投资,进而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比如,在线展览。将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平台与各种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等创意群体,与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结合5G互动直播,拓展网上“云游”,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建设数字孪生景区等方式,加快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领域的投资。
三是创造各种新的就业机会,从而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新型消费已经充分展示了其发展的活力和前景。情感消费、知识付费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医疗”消费模式推广普及,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消费此起彼伏……从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中,可以看到消费市场的迭代,新技术的集成、服务品质的升级,正在孕育各种新模式、新业态,从而创造无数新的就业机会,为扩大内需提供新的空间。
四是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机遇。绿色消费也是新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吃、穿、住、行、用、游等各领域消费都将向绿色化方向转型。这将有利于居民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新的风尚。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开发出更多绿色产品和服务,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政府加快探索,不断完善绿色产品的标准、认证体系,营造绿色消费的良好市场环境。通过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