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丹东,游人如织。抗美援朝纪念馆前,观众排起长队,按序入馆参观。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70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华儿女铭记历史、自强不息,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铭记,以祖国和人民的名义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近期日均有上万人前来参观。
走进这里,宛若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带领人们重回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感受那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与荣光。
山风呼啸,雪花飞舞。山坡上,志愿军战士们架着步枪,匍匐在雪地里,身上落满积雪……纪念馆中,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的场景。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第83集团军某连是“冰雕连”的传承连队,连指导员张颂在展厅向来参观的战士们详细介绍“冰雕连”的战斗经历,逐句重读当年“冰雕连”战士宋阿毛写下的绝笔信。
铿锵的话语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92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唐剑光耳朵听不见了,但看到观众在逐字逐句抄写这封信时,老兵的眼泪扑簌簌滚落:“当年,就是这钢铁一样的意志,支撑着我们,赢得了这场胜利!”参观后,使劲挺直有些佝偻的身子,老人向“冰雕连”的雕像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传承,让抗美援朝精神世代发扬
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会随时间而流逝。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尝一份志愿军战士的军粮。”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的“90后”讲解员杜若飞,经常义务为学生讲述烈士们的故事。进校园讲解前,他会把煮熟的土豆冻起来,在讲述长津湖战役时,他将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尝尝。
有的孩子悄悄把土豆放在手心里、衣服里想捂软些好入口,杜若飞就鼓励他们:“你们跟当时的志愿军战士用了同样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了不起。”
不少孩子咬着难以下咽的冻土豆,听着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流下热泪。
“这一刻,孩子们能理解志愿军战士的苦。这种共情,让抗美援朝精神更真实可感。”杜若飞说。
志愿军老战士、纪念馆讲解员、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人们受到抗美援朝精神感召,加入到学习、传承队伍中,让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前行,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抗美援朝的英雄战歌,总有后来人传唱。
沈阳,曾是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长眠着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英雄的骨血与大地融为一体,凝结成这座城市鲜明的城市品格。
烈士陵园里,四季鲜花不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着新时代的青年人,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奋勇前进。”到烈士陵园献花祭扫的吕祥仁说。
今年38岁的吕祥仁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高级技术总监,他负责的移动机器人领域已实现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在世界上居于领先水平。
吕祥仁说:“70多年前,新中国的热血青年为了祖国和人民奔赴疆场,一把炒面一口雪,赢得伟大胜利。新时代,这种英雄气概激励着我们在科技领域加快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让先辈们用生命捍卫的国家更强大,让一代代中国人热切期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新华社记者 曹智 孙仁斌 王莹 于也童 崔师豪(据新华社沈阳7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