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南医院肾内科常务副主任漆映辉带领医护查房。(院方供图)
■如何与下级医院衔接,“腰部”医院要思考;如何与上级医院衔接,“腰部”医院也要想清楚。“三甲医院看不完所有的病人。有些常规疾病需要服务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一些涉及一大批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人说,这是一道寻找医院赢、患者赢、医生赢的多赢交集应用题,“完形填空”的空白点其实不少,但需要有人去闯、去探新路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李晨琰
“如果再不动,发展出一批区域百姓需要的特色学科,二级医院怕要被逼进死路了。”上海某二级医院院长对记者如是说。
眼下,这位院长正加紧与班子成员研究学科调整计划,提出“腾笼换鸟”方案。简单说,就是在床位数、病区、人力资源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微调学科重点,以“百姓需求、特色发展”为先导,不再追求学科的“大而全”。
2023年已过半程,7月的上海,部分区属二、三级医院正悄然推进自己的新发展计划。当前,上海正着力构筑“顶天、立地、强腰”的三级医疗体系。其中,“顶天”指的是三甲医院要着力攻坚疑难重症;“立地”是指家门口的社区医疗机构要全力守护好百姓健康;而“强腰”则意味着一大批区属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须面向区域内的居民,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此一、二、三级就医网络已铺设多年,但纵观沪上医院近些年的发展,“腰部”医院在现实层面遭遇过不少尴尬,用一位院长的话说,“高不成、低不就”。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一批新医院。诸如龙华医院航头院区、长征医院浦东新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祝桥院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瑞金医院金山院区、红房子医院青浦院区等,其中不少将在未来3年内开业。由此,一批沪上老牌三甲医院将步入“多院区”发展模式。随着新政“红利”持续注入基层,社区医疗服务能级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再来审视“腰部”医院——处在“夹心层”之中,突围之路在何方?
布新局——
曾经留不下来的患者,如今留下来了!
紧迫感,横在不少二级医院院长们的面前。
“我们必须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新机。”一位院长向记者袒露心声。过去3年,这家二级医院的运行显现出后劲不足。作为应对之举,不久前,该院推出了多个热门科室的延长门诊服务,希望在进一步便民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新的发展增长点。
更多“腰部”医院也在突围路上迈新步、布新局。
眼下正值暑假,市民魏先生日前带儿子到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就诊。“本来打算去市区医院复查,现在我们不用来回奔波了。”魏先生说到这里很方便。原来,仁济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晨每周五都会到嘉定坐诊。不仅开门诊,陶晨还将在此开展青少年近视矫正手术、角膜激光手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等。
为了让更多居民可以安心在“嘉”看病,这家区域医疗中心正系统引入仁济医院专家。就在6月28日,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名医工作站”正式揭牌落地。
“名医带名科,名科带名院。”仁济医院副院长、嘉定区中心医院院长戴慧莉表示,首批“名医工作站”充分考虑当地百姓需求和医学学科发展需求,特邀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卜军、妇产科狄文、普外科刘颖斌、消化内科马雄、泌尿外科薛蔚5位教授入驻。基于仁济医院与嘉定区中心医院达成的新一轮托管合作,截至目前,已有20多名仁济医院副高技术职称以上专家教授“下沉”到嘉定区中心医院开设门诊,参与临床诊疗,指导教学科研。未来,医院还将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布局。
位于浦东新区的浦南医院(仁济医院浦南分院),也想到通过“向上牵引资源”来破题。目前,浦南医院38个科室主任皆由仁济医院各科主任兼任,其中,11个科室派驻执行主任。
曾经留不下来的患者,如今留下来了!李阿婆长期在浦南医院血透,此后又患上内瘘狭窄,这是长期透析后的并发症之一,需要血管外科专家做球囊扩张手术。浦南医院虽未专设血管外科,可这里的肾内科医生可实时与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联系,邀请相关专家来做手术。仁济医院肾内科主任王琴每周还会到浦南医院肾内科查房,协助解决各类临床疑难棘手问题。
“浦南医院肾内科帮我一步到位解决了就诊难题。”李阿婆很高兴,她在浦南医院住院一天时间便完成了手术,既没耽误透析治疗,还有仁济医院专家来查房。
分析与仁济医院“深度融合”一年来医院的变化,浦南医院常务副院长孙晓凡说,该院医护的业务能力和业务量得到了“双提升”,患者的就诊负担也减轻了。
“作为一家‘腰部’医院,说到底就是要以名科、名医留人,要有为患者看好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名医院负责人也说得坦率。当然,“强腰”并非一日之功,更何况好医院“复制粘贴”一直比较难。
找定位——
不走差异化发展新路,就可能被“降维打击”
7月4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举行“华山-五院-闵行医联体PET/CT中心”开机仪式,此举标志着闵行区属医疗机构首台PET/CT设备正式引进并投入运行,这也是上海区属医院中率先引进PET/CT的。可别小看这个“落地”,PET/CT属于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在肿瘤、心血管、脑与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重磅装备“落地”之时,专家也“到位”了。“华山-五院-闵行医联体PET/CT中心”聘请华山医院核医学科暨PET中心主任团队坐镇指导诊断。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助力闵行居民体验到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服务能级。
华山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吕飞舟表示,医疗“重器”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作为精准医学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PET/CT的落地也必将带动医院核医学、肿瘤医学等相关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不少“腰部”医院来说,定位精准至关重要。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分析的那样,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差异化发展的新路,不如说是压力使然,“再不突围,就很可能被上级医院‘降维打击’。”
事实上,针对二级综合医院的功能定位模糊问题,部分城市提出过一些改进的方案和建议。比如,北京市医改方案曾针对二级医院发展提出4条路径,分别是升级为区域医疗中心、改制为康复护理院、发展为高端医院,或直接关闭。
2011年推出的上海市新医改方案提到,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内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将部分二级医院定位为区域医疗中心,提供常见病专科及急诊、重症医疗服务,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或老年护理机构。
“上海医疗资源在总量上相对充足,但结构、分布上不均衡。”有业内人士分析,尤其在康复、养老、护理等方面相对紧缺,针对这些短板,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不失为一个方向。
2012年,杨浦区老年医院率先尝试转型破局,成为全国首家整体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的综合医院,取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医院在转型中经历了思想、学科、人才等各种各样的挑战,好在结果比较令人满意。”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原院长周明成说,经过多年建设,医院目前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齐全,以疾病诊疗及康复为特点的医康一体化医院。
当然,“腰部”医院的转型,并非只有一个模板。地处金山区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发展“卡”准区位特点。“我们这里距离市区60多公里,如果居民有胸痛等急症,跑市区医院救命,肯定来不及。而如果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居民要反复跑市区医院复诊、配药,也太辛苦了。”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直言,抓住“快”与“慢”两种当地居民的最紧要医疗需求,医院近年来持续做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血管与创面中心、出血中心、内镜中心等,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远郊居民心中的好医院。
求新解——
“腰部”不等同于“枢纽”,要寻找多赢交集
沪上众多“腰部”医院中,目前已有不少获批成为上海市的区域医疗中心。在业内看来,其承载的功能类似于医联体中的“枢纽”功能。也有专家指出,“腰部”医院也不完全等同于“枢纽”,真成了“中转站”“分诊台”,对患者来说,看病自然希望一步到位,为什么要跑去“中转”一下呢?!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已实施了一段时间的“1+1+1”就医模式,希望在一定范围内推动形成分级诊疗概念模式。不过,从目前三级诊疗体系的病源医疗信息系统来看,患者就医依旧倾向于“认牌子”,这也直接导致现实层面闹出不少尴尬。
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向记者透露,近年来,该中心先后与十多家上级医院“对接”,上级医院都很热情,派驻专家“下沉”至社区开设专科、专病门诊。不过,情况并没有预想中的火爆,有时甚至会出现半天门诊“零就诊量”的情况。
“三甲医院一位很出名的专家,可能半天时间能看100多个号,到我们这里,只有十几位患者。”对于“专家下沉遇冷”的现象,某二级医院院长也深有感触:有一次,医院妇产科收治了3名妇科肿瘤患者,院方一再向患者保证会请医联体内的上级医院专家主刀,没想到第二天,三位患者全跑去了上级大医院。分析其原因,这名院长表示,归根结底还是患者的信任度,大医院的“招牌”尤其是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不可小视。
浦南医院与仁济医院的对接,也包裹着一种距离上的“紧迫感”——从地理位置看,浦南医院与仁济医院东院相距不到一公里。“和上级医院‘硬碰硬’,显然是不可行的,但二级医院也可有其作为。”孙晓凡说,根据区域内近40%为老年人口的特点,浦南医院正积极提升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急救能力建设,希望打造集心脏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于一体的大康复理念和慢病管理体系,以期形成自身特色,推进三级医疗体系间的上下联动作用。
如何与下级医院衔接,“腰部”医院要思考;如何与上级医院衔接,“腰部”医院也要想清楚。“三甲医院看不完所有的病人。有些常规疾病需要服务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一些涉及一大批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人说,这是一道寻找医院赢、患者赢、医生赢的多赢交集应用题,“完形填空”的空白点其实不少,但需要有人去闯、去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