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07-24 第27,66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和而不同燎原壮大,辉映海派绘画群星璀璨

同期亮相的“草堂传灯”展与“孟光时代”展形成耐人寻味的呼应

刘海粟美术馆“孟光时代——师生艺术文献特展”现场。 (展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从中华艺术宫的“何谓海派”系列之“历史的星空——20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到海派艺术馆的“何止海派——近现代海派书画发展史陈列展”,最近一段时间,从整体角度梳理近现代海派绘画的高质量大展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近日几乎同期揭幕的陆俨少艺术院的“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与刘海粟美术馆的“孟光时代——师生艺术文献特展”,则贡献了两个颇有价值的微观样本。它们分别聚焦的冯超然与孟光,均身兼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双重身份,生前低调,从未办过个展,亦久为历史遮蔽;两位各自有着精湛画技的个体背后,是文脉承传的两个师生群体。这两个展览与前一类宏观性质的展览互为补充,拼凑出更为完整的海派绘画发展历史。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不仅需要引进的海外大展,同样需要深挖自身文脉的本土大展。从这两个展览中,观众能够看到,我们本土的海派绘画一点不比外来艺术逊色。”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指出。他认为海派艺术的宝库里还有很多宝藏,有待进一步梳理、研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眼下仅仅开了一个头”。
      
       不一样的文脉承传揭示,提携后辈可谓海派艺术重要传统
      
       冯超然与孟光相差近四十岁,是两代人。冯超然专注于传统绘画,融南北宗于一体,早年精人物、仕女,后以山水见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并称为海上画坛的“三吴一冯”。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孟光,主要走的是西画的道路,成名于上世纪50年代之后。此次“草堂传灯”与“孟光时代”这两个展览的主角尽管所处年代、所涉画种各不相同,却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呼应,辉映出海派绘画和而不同的燎原壮大,各美其美的群星璀璨。“海派艺术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没有门户之见。提携后辈,正是其重要的传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邵琦告诉记者。
      
       嵩山草堂,冯超然位于嵩山路的寓所,走出陆俨少、张榖年、郑慕康、程芥子、陈小翠、汤义方等一大批名家。传统绘画的艺术传承,通常以师“父”与徒“儿”模拟血缘连结。“草堂传灯”展让人们看到,在嵩山草堂中,这样一条道路也历历可见,他们不仅学绘画技艺,也将书法、文学等内化为修养,并受到师父的言传身教、人格感召。1927年,陆俨少在清末翰林王同愈的引荐下来到冯超然的嵩山草堂,行了拜师之礼。陆俨少《自叙》中写到其在拜师冯超然时,师父对自己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学画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好好做学问,名利心不可太重。”
      
       说到孟光,不得不提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思南路家中创办的“孟光画室”。当时这一画室与任微音在淮海路创办的“东方画室”、哈定在余庆路创办的“哈定画室”,有沪上三大“美术私塾”之称,也折射出海派美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学界看来,这样的画室可谓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美术发展史中不容小觑的一个侧面,以灵活、开放、有别于彼时学院盛行的苏式教学的特色,成为现代学院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填补了上海美术教育的空白。画室之外,孟光也曾执教上海美专、上大美院等,在长期教学生涯中,以素描学科为主,始终是教学改革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开拓者。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杨正新、任丽君、胡项城等名家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有意思的是,不同教育方式、教学理念之下,最终又呈现出某种契合。两个展览都以丰富的作品揭示,众多学生日后形成的艺术面貌与他们的老师并不一样,印证着海派艺术兼容并包的特质。“草堂传灯”展集结冯超然九名弟子共24件(套)代表作品。例如,陆俨少的《岑参太白胡僧图》颇见其日后身为山水画大家的功力,张榖年的《合欢山大瀑》有着更加写实的笔墨表现,郑慕康将西洋画的明暗法、透视法和传统工笔人物糅合为一。而对于弟子们呈现出的不像自己的风格,冯超然颇为得意。“孟光时代”展则展开更为斑斓多姿的传承图谱。例如,胡项城1981年的速写已透着当代艺术的先锋,王达麟2006年的素描颇具抽象意味。
      
       海派艺术长河中,还有很多有待打捞的名家、值得打开的面向
      
       无论“草堂传灯”展还是“孟光时代”展,无不打开一些鲜为人知的面向,丰满了大众对于海派艺术的认知,在学界看来颇具价值。
      
       提及冯超然,人们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山水画的成就上。而事实上,他在人物画方面同样成就斐然,还培养出郑慕康这样的人物画大家。“草堂传灯”展首次集合展示的冯超然师生仕女题材作品,成为有力的证明。在冯超然中年时创作的《调鹦图》中,可见其仕女开相已逐渐摆脱早年师法改琦、费丹旭时习得的瓜子脸、尖下巴等特征,脸型更偏向于饱满圆润。而其弟子如郑慕康、陈小翠、张榖年,甚至在陆俨少早年偶尔为之的仕女画《洛神图》中,都出现了这种画风。
      
       孟光于1979年亲自编导的教学影片《素描》,曾在全国艺术公开普及教育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历40年失而复得的过程,这部影片的浓缩版难得现身“孟光时代”展。它生动形象地展示并总结了孟光具有海派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一种被称为“情理相融”的素描法,不是如照片般的写实,而以虚实结合表现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更直接、更纯粹地体现画家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意趣。朱刚告诉记者,这部影片让人们重新审视素描的价值,“它不仅为绘画打下地基,也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对于今天的美院教学仍有借鉴意义”。现身展览开幕式的很多孟光的学生白发苍苍,他们都曾以青涩的模样在影片作示范;影片的解说配音,竟然由当时上海人艺的演员、现任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担任——对于观众而言,这些都成为一枚枚充满惊喜的“彩蛋”。
      
       “海派艺术长河中,还有很多像冯超然、孟光这样久被遗忘的大师名家。”邵琦坦言。像是可称“近世之赵孟頫”、尤擅画马的赵叔孺,同与吴湖帆齐名、笔下山水花卉均饶有气度的吴待秋,都是其中的代表。据邵琦透露,这些名字之所以被遗忘,各有各的缘由:有的去世较早,有的生性低调,有的因对传统的坚守而被当成”落伍者”,有的在迅速升温的艺术市场上敌不过吸睛的漂亮画风。而在他看来,包罗万象、纷繁多元的海派艺术,需要进一步厘清其深层脉络。
      
       最近几年,对于海派艺术再发现,从学界渐渐延伸至面向公众的展览。从中华艺术宫的“铁骨丹心——钱瘦铁作品展”、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的“海上风标——谢之光、林风眠、关良诞辰120周年作品展”、刘海粟美术馆的“慕琴生涯——丁悚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文献艺术展”,到近日的“草堂传灯”展和“孟光时代”展,一批小切口、深挖掘的展览,让钱瘦铁、谢之光、丁悚等此前对于公众而言较为陌生的海派名家渐渐为人们熟悉,关注点也从具体的作品延伸至人与人之间的师承、交游、相互影响,拓展至文化、社会等领域,打捞起越来越多消隐在历史中的细节。业内相信,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人们视野中将涌现出越来越多深耕海派艺术、自身文脉的优质展览,潜移默化增强着大众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