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占悦
“沪中有港,港中有沪。上海与香港就像是大飞机的两个发动机,强强联合推动飞得更稳更好更远。”在昨天举行的沪港企业家圆桌会上发言时,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的思绪飘回40年前,彼时他是第一批来内地投资的企业家,从珠海、广州一路来到上海,在沪郊奉贤投资了养殖产业。“尽管当时的投资有些保守,但确确实实打开了合作的大门。”
蔡冠深是众多沪港企业家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沪港两地工商界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2022年,沪港进出口贸易额超过了1600亿元人民币,较1997年增长7.5倍;沪港通自2014年11月推出以来,到2022年底“南向”和“北向”日交易额增加约3倍。昨天同步签约的上海市总商会与香港中华总商会全面加强战略合作备忘录,更是一个新起点,将推动沪港两地工商界深化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沪港两地工商界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彼时两地开埠后,长期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和交流。为团结组织上海和香港两地的经济团体、企业和经济界人士建立联系,搭建互访合作平台,沪港经济协会于1984年11月在沪成立。次年2月,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在港注册成立。
自1992年起,上海市总商会与香港工业总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经贸商会、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香港总商会、全港各区工商联、香港中国商会、中国香港(地区)商会、香港贸发局9家商会和贸易机构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不断推动上海部分区工商联与香港各区工商联结好。沪港基层工商团体不断深入交流,两地各区工商联间交流并签署了16份友好合作协议。
“上海香港两头跑”,这是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内地事务专责会长)、沪港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姚祖辉的工作日常,他更是笑言自己“在上海是香港人,在香港是上海人”。正是如此,他亲眼见证了诸多沪港交流的鲜活故事。比如,沪港经济协会最早在上海漕河泾投资了一家工厂,后来港商投资的大楼遍布上海淮海路、南京路。在香港企业家们眼中,上海成为向内链接的“连心桥”,香港企业来沪能够以此链接全国各地。
而香港也成为上海企业走向世界的“彩虹桥”。许多上海企业积极在港探寻新机,姚祖辉介绍,2000余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里,有约150家来自上海。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均豪回忆起旗下吉祥航空刚成立时,第一班飞机就是飞向香港,“在这之后我们也飞向了国际”。
眼下,沪港之间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项目,充分展示了沪港两地工商界的实力和潜力,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面向未来,沪港两地将进一步加强资源互补、经验互鉴、企业互动,努力取得更多合作成果。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实将合作目光锁定在了数字经济,他认为可以从数字经济或数字贸易入手,探索沪港互认的数据流动或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在产业落地、技术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更全面的资源对接服务,形成香港科研、上海落地、两地共同赋能的创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