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业界首款uHOR魔方复合手术室。②专业观众现场体验复合手术室搭载的双导航手术视觉系统。③专业观众参观复合手术室。(均联影集团供图)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手术室仅仅做手术?不一定了!在手术室还可以做CT、B超检查,直接在手术中“直视”手术效果,而不用等手术后数月再看患者的恢复结果。对医生来说,高难度手术风险有望降低,对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好的治疗结局。这一设想并非畅想,而已成为现实。
正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业内简称CMEF)上,随着联影集团全球首发业界首款uHOR魔方复合手术室等一系列超级医学装备与智能解决方案,联影集团横跨诊断、治疗等领域的诊疗一体化生态布局在集体亮相的同时,也掀开了对“未来医疗”的无限展望。
“魔方”复合手术室全球首秀选在上海
所谓“复合手术室”,是指一间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特殊手术室,旨在一次完成原本需要在不同手术室、分期才能完成的重大手术,实现一站式术前诊断、术中治疗、术后评估。
别小看这种“多兵种”集结的意义,对急、危、重症患者意义重大。以神经疾病为例,以往介入手术只能在DSA室完成,如果术中出现或怀疑动脉瘤破裂需要到CT室扫描确定,再送到手术室开颅,诊疗流程的复杂性很容易耽误抢救黄金时间,带来更高风险。
“诊疗联动”的复合手术室则实现术中无缝连接,极大简化患者就诊流程,节约了宝贵的抢救时间,降低转运中的风险。对医院而言,“诊疗联动”理念与装备的到位,还将推进多学科联动的诊疗模式,打破科室间的壁垒,开展更高效的医疗服务。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心脏瓣膜疾病患者4000万,新发卒中病人350万,急救创伤就医6200万,而当下复合手术室的数量不足20万人/间,复合手术室的发展在我国方兴未艾。
此次联影集团旗下子公司联影智融推出的uHOR魔方复合手术室,包含业内首款超大75cm孔径术中MR、业内首款与机器人融合的术中滑轨CT、10轴DSA等先进的术中影像设备,与此同时,还有手术机器人、腔镜、超声刀等治疗装备,以及无影灯、吊臂、吊塔等手术室基础设备。依托5G、AI、区块链、AR/VR等前沿技术,这些设备与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高精尖外科手术的全数字化复合诊疗,大大提升手术室的管理效率,降低医疗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uHOR魔方复合手术室的全球首秀,就选在上海的CMEF。
这个名为“魔方”的复合手术室,还搭载由联影智融自主研发的uNavigator双导航手术视觉系统。基于荧光导航技术、AR及术前影像AI算法,uNavigator双导航手术视觉系统不仅能提供4K超高清实时临床图像,还能极速完成病灶的三维重建,超高清全方位展示病灶细节,医生可以直观看到立体的病灶图像,实现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胰腺肿瘤等高难度手术的微创精准治疗。
联影智融总裁姜植铭介绍,uHOR魔方复合手术室的出现填补了国际、国内在超高端医疗诊疗领域整合能力的空白,成功将复合手术室推进到国际领先的3.0时代。
ChatGPT、AI融合,为破解临床难题带来更多新对策
照见“AI+医疗”的未来,魔方复合手术室仅是一个缩影。此次联影集团在CMEF大会上发布的世界首款人体全身5.0T磁共振就搭载了一个数智化超级平台:uAIFI Technology类脑平台。在这一平台技术驱动下,磁共振逐步具备主动思考、自我进化的能力,不仅可以获得更高信噪比、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还可将以往全身各部位器官扫描时间从十几二十分钟,缩短到百秒级,平均节省80%扫描时间。随着扫描流程的加速,也将极大提升诊断效率。
“智能化设备的推广普及,不仅有利于高流通量的大医院推动精准诊疗、提升就诊效率与综合服务能力,还能有效弥补基层医疗机构经验不足、人才不足等短板,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说。
据介绍,在湖北枝江,联影的智能天眼CT、人工智能应用、区域影像平台等数智化科技已下沉到当地6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一年3万多例的CT检查量,由此将脑卒中、胸痛等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前置到村民的“家门口”。
围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脑科学、肿瘤诊疗等场景的融合AI平台,也成为此次展会焦点。“随着ChatGPT、AI技术的不断融合,我们更应该考虑一个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其中的一个点。”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表示,当前,临床依旧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医生更需要的是推进多个AI应用的融合。“ChatGPT技术的出现启发我们,可以把多种疾病用一个AI来做,这就是融合的概念。由于各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相关性,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也会同时帮助另外一个问题找到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