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沈湫莎)《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昨天发布。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1年的247.11分,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到9.47%,科技创新一体化能力显著提升。
自2019年开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档案馆)共同发布“指数报告”,迄今已共同发布四次。
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报告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1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得分情况。
从5项一级指标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年均增速达13.98%;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年均增速达10.33%;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年均增速为7.8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这为未来探索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指明了方向。
报告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三大趋势。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研发经费、人才、平台、设施等创新资源在区域内加速集聚,形成创新资源集聚高地,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支撑。2021年,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三成;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5.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从人才流动的视角来看,“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流动达到165万人次。
与此同时,前沿科学与技术加速融合,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2021年,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达到26481篇,较2011年增长近6倍,41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纳入了区域科研合作网络中。202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30968件,合作发明专利7835件,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86倍和7倍,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三省一市间专利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在科创资本的加持下,区域内不断整合产业链,资本与产业相互赋能,促进要素高效流动。2021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3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1.31倍,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近3成。截至2022年9月,从上市企业投资流向看,长三角地区1914家上市企业向区域内4381家企业异地投资;从投资机构投资流向看,长三角地区获融资企业数超过1.2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