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卫中
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透露,过去一年,B站人工智能相关视频投稿同比增长超过86%,ChatGPT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亿。
记者注意到在B站狂飙猛进的AI相关内容中,大多伴随着惊讶、赞叹。如科技区UP主“跟李沐学AI”,是亚马逊资深首席科学家,在B站分享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业课件,成为年轻人推崇的新一代知识讲师。UP主“影视飓风”以“实拍+特效”的形式帮助一位双腿截肢的粉丝完成奔跑的梦想,让公众真正体会到科技之于人类的美好意义。也有部分内容引发争议甚至不安。如UP主“吴伍六”近日发布的一个与用AI工具生成的虚拟数字人“奶奶”之间对话的视频,在让网友惊叹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的同时,对是否应当将虚拟数字人当作寄托哀思的对象形成了不同观点。
事实上,此前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在《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中提出伦理先行的意见,强调增强科技伦理的意识,在发展科技前应先展开前沿性的评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科技伦理问题也不断涌现,业内人士认为影视、文学、游戏等文化产品理应更多地在这方面展开探讨。
更多虚拟数字人物走进人们生活
近年来,动作捕捉技术以及动画渲染等视觉艺术随着电影、游戏等产品的需求而高速发展,效果越来越逼真。横空出世的ChatGPT技术以真实自然的对话效果震撼了不少人。技术手段的突破让以往只在文学或电影中存在的人工智能,出现在大众面前。“吴伍六”表示自己只是用现阶段最低成本的AI技术能实现的虚拟人实验测评,希望激起观众对人工智能、生命、情感、寄托以及人性和伦理的深度思考。
“奶奶”一口方言,跟孙子抱怨:“嗯,你爸回来,我就把他那个搞清楚,也不和他吵,现在懒得吵。”孙子问“奶奶”过年的东西买了吗,“奶奶”回答:“买了两壶油,乡下私榨的,很香啊。”说到这里,“奶奶”开心地笑起来。随着两人之间的家常对话进行下去,视频里一条条“哭了”“根本止不住泪”的弹幕飘过。网友既为话语中的亲情所打动,也为虚拟数字人“奶奶”而点赞。尽管远远不能和投资高昂的电影、游戏相比,但一个人、一部电脑再加上几款免费的AI工具就能实现这种程度的效果,让网友发现人工智能距离人类生活如此之近。
ChatGPT4也深度参与了虚拟数字人的创作。经过“吴伍六”描绘了奶奶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经历后,ChatGPT4可以扮演奶奶的角色,和孙子展开对话:“那双老北京布鞋确实很舒服,我穿了好几年。”甚至还知道主动关心孙子:“不要吃太多油腻食品,对身体不好。”尽管在面部表情、语气和用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吴伍六”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数字人会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成熟。
影视文学或可成探索人工智能伦理先行者
在《流浪地球2》中,当马兆被问到是否愿意成为数字生命时,他回答说:“我不想成为数字宠物。”但同时,电影中也有数量庞大的数字生命派持相反立场。现实中,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种与之相伴的伦理问题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更多人文价值引领下的深入探讨。
尽管大部分网友对“吴伍六”的视频持正面评价,但也有弹幕指责UP主是“消费过世的亲人”,利用话题度来博取流量;另一些弹幕则针对性地回击这些指责:“不要无端进行道德绑架。”由于逝者无法回答自己是否愿意被数字化复活的问题,因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肖飒的法律团队此前曾撰文指出: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复活有可能对死者尊严形成一种侵害。创设虚拟数字人需使用肖像、声音、社交账号等敏感数据,理应在逝者生前就取得授权许可,需要进一步从法律层面上规范这种行为。此外,关于虚拟数字人能否承载“亲人”的角色这一问题,一部分观众表示“假的就是假的”,而另一些观众认为随着技术进步,虚拟数字人必将越来越真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对用人工智能“复活”逝者的态度是:“情感、意识和价值,这些纯个人体验是不能被物理数据所记录的。”人工智能仅仅是个与逝者有着相似风格的模拟问答。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表示,即使明知道虚拟数字人是假的,他们并不在乎,“只要能和亲人说几句话就行”。
科技发展会改变人类社会,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亟需前瞻性的探讨。在这方面,影视文学甚至游戏等文化产品往往走在了科技前面。例如拿下雨果奖、星云奖的著名科幻小说作家格雷格·伊根在《学习成为我》和《亲密》两篇小说中,就提出了学会人类思维模式的“宝石”替代原本的大脑后,“自己是否还是自己”的问题;英剧《黑镜》中有一集前瞻性地探讨了用个人社交软件中的数据“复活”逝者后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尽管人工智能是科学研究的范畴,有文化产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文艺作品探讨科技伦理方面不妨大胆“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