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通道,通的是民心,道的是国策。
昨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开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先后接受采访,分别围绕工业经济、基础研究和生态文明等话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阐释中央政策落实的力度、精度与温度,也解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增添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念与信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大关
金壮龙介绍,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占27.7%,我国制造业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处于景气区间。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金壮龙解释,随着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居民消费潜力、产业升级动力。下一步,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促进占GDP比重1%以上的重点行业的增长、加大投资、扩大消费和发挥地方积极性,为稳增长多做贡献。
他还谈到新基建之首的5G网络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5G移动电话用户已超5.75亿,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一半以上应用了5G技术。今年将新进一步扩大5G应用覆盖面与规模,“我们正总结推广5G经验,支持组建6G推进组,‘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
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在王志刚看来,基础研究是源头活水总开关,是国家在科技创新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历史性、现实性要求。
王志刚说,我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4年超过6%;正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在评价方面体现分类评价。
基础研究的问题怎么提准、领军人才怎么培养、如何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捋清基础研究的底层逻辑,这是科技部较为关注的问题。王志刚认为,要加强由好奇心驱动、国家战略目标驱动、市场驱动,使得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支撑和引领作用。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五版)
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4个方面,让企业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我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4.4%,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增长23.8个百分点。黄润秋列举了一组令人自豪的数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在黄润秋看来,过去十年的实践,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与路径,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方法,都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中国还将作为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主席国,推动世界各国落实好会议成果,把全球生物多样性带上健康恢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