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03-03 第27,52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综合

三年酝酿两年“生长”,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轮廓初现

春申江畔,何以为山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建设现状。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碧空如洗,草木竞荣,一座山丘平地而起。
      
       从市民“金点子”出发,经过三年酝酿、两年“生长”,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如今轮廓初现。
      
       据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经理易卫军介绍,双子山整体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山体部分乔木有5000多棵,需要在今年春秋两季种植完成,实现市民明年来世博文化公园爬山的愿望。届时,它将真正为人们可触可感,标志着“开门建公园”结出又一个果实。
      
       世博文化公园,一座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开门建公园”贯穿始终。这一做法,取决于世博文化公园的定位,更取决于“为了谁、服务谁”的初心。
      
       这座大公园中的每一处细部,均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生需求。初步统计,园内至少有11项功能性场所与市民“金点子”相辅相成,有力印证民心指向,以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公众获得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画卷,在这里铺展。
      
       公众期待被重新点燃
      
       开门做规划,延伸细化为开门建公园、开门增绿地,得以让公众享受到好的城市规划建设成果,更是上海在推进公共项目的过程中,探索将重大议题与市民期待紧密相联,提高公众参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过程。
      
       2017年4月至6月,上海曾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的设计建设意见,有许多市民提出能否在公园内堆山造景,让游客拾级而上,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及世博场馆等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日新月异而自豪。
      
       类似设想并非“空中楼阁”。据上钢三厂退休职工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范围内,确有一座山,由炼钢渣堆积而成。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钢渣经过综合循环利用,变身为水泥。慢慢地,这座山被“消化”了。老工人感叹,如果可以在这儿造一座山,将来在山上俯瞰几座大桥、浦江两岸、世博遗迹,那感觉一定很棒。让召集方尤为惊喜的是,抱有同样愿景的市民并不在少数。
      
       谁说凡人的梦是微不足道的?当终于有一天,许许多多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也在做着同样的梦,大家都在认真地讨论“梦想有座山”时,一种宝贵的共识诞生了,一抹醒目的绿自此映照在规划图上,一支专业的“造山”团队迅速集结起来。建造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自然风貌的人造山体创造了条件。
      
       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没浪费
      
       在哪儿造山?多高?赋予什么功能?一连串思考接踵而来,内在逻辑被牢牢把握着:科学与安全唯上。
      
       从空中俯瞰,双子山所在区域地形狭窄。专家团队充当“端水大师”,综合考虑坡度、朝向等条件,严守消防、承重等硬指标,本着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的原则,将山脉造型设计为双峰——最高峰48米,次高峰37米。
      
       从进一步的细化数据看,双子山山体占地约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3万平方米——占比尚不足三成,这意味着,双子山切实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体内形成的空腔也被就地取材,建设成停车库,可供公园游客及周边市民停车之便,彰显社会效益。同时,公园及市政设施管理所需变电站等必要的功能配套建筑也被统统纳入到空腔内,从而节省出有限的地面资源,铺种更多生机盎然的绿化,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没有浪费。
      
       一座山的诞生,契合百姓的心路,也为城市寻到了一条出路——在自然的尺度下,改变线性发展观念,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据易卫军透露,双子山在建造之中,积极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消纳场地内的土方和废弃建筑材料。推动一场别样的生态演进,是这条生态之路所要通达的远方。
      
       双子山落成后,将凸显上海本土特色。据悉,山体将以松江山体形态“九峰三泖”为原型,还原自然野趣的山林溪瀑,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供市民观赏。
      
       让更多“如果”开花结果
      
       对标世界级,世博文化公园的建设代表了一种高度,凸显国际范;开门建公园,让最有价值的民意浮出水面,聚人气,更接地气。两份特质加载于一体,丝毫不违和。用当下时髦的说法,把公众意愿落到实处,是“用户思维”的具体表现,只有尽可能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让有勇气的人敢于做梦,让更多“如果”开花结果。
      
       世博文化公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在一次次交洽中被充分激活,而人所追求的向往,也在公园里一个个得以实现。
      
       彼时,市民提议充分利用世博保留场馆,以园林、雕塑、长廊、主题园、艺术长廊等任一形式留存这份美好记忆;如今,在总长400米的时光印记大道上,钢板制成的“时光卷轴”、28根钢铁树干、海宝雕像、世博钟等以时光印记大道为载体,依次展示了这片土地从钢铁工业时期、到上海世博会时期、再到世博文化公园时期的面貌变迁。上海世博会四大保留场馆华丽归来,分别是“生命树”俄罗斯馆、“森林和堡垒”卢森堡馆、“游戏棒”意大利馆、“水上庭院”法国馆,外观保留特色,内里别有洞天,增添公共属性。
      
       彼时,市民提议设置主题场馆,兼具全民性和专业性运动;如今,建设中的上海温室花园、世界花艺园,如花萼相辉,未来定会芳菲绚烂,人们热烈的目光将催开一朵朵诗意的绽放;重量级文体设施上海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开工后一直牵动人心,丰富“公园+”内涵,美好生活更进一步。
      
       除此之外,更不消提市民对水、林、路、景的万千期待,均一一落现。由此可见,高品质的设计不应曲高和寡,只有增强市民参与度,才能让设计充满活力,让建筑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