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布展现场。 褚馨在点交画作。(上海博物馆供图)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李婷
作为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二个重磅展,同时也是中国内地近年来举办的最强阵容欧洲美术史展览,“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1月17日将正式对公众开放。眼下,展览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记者昨天走进展厅,现场感受中英双方线上线下联合布展。
画作从木箱取出后,视线一刻不离开
“凡·代克的《斯特亚爵士与其兄弟》已经出箱,我们准备把它放在画架上作进一步的检查。”上海博物馆展览部鲍文炜对着电脑屏幕中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说。得到对方准许后,他戴上蓝色手套,左手拿着一叠厚厚的报告,右手持专业点交灯,开始了画作的点交工作。
“每幅画作,英国国家美术馆都出具了详细的点交报告,涵盖画和框相关的几乎所有信息,包括画作打包方式、安装所需零件和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配有照片。”鲍文炜手上拿着的《斯特亚爵士与其兄弟》点交报告有11页纸的文字和两张照片,一张彩色全景,一张黑白照片上标注清楚画作存在的问题,比如哪里有裂痕、斑点等。报告已提前认真看过,他要做的是对照报告比对画作细部,检查画作是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性状改变。
为了防止工作牌碰到画框,鲍文炜将其甩到后背,拿起点交灯一寸寸缓缓扫过画面,看到有问题的地方,他停住手中的点交灯,一旁的郑灵云立刻用手机拍下细部特写。“每个角度都要拍到,等到归还时英国国家美术馆会再认真检查画作的状况,核对时可以通过照片判断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郑灵云说。在他们的身后1.5米处,有人手持云台,用手机将他们的点交过程全程直播给电脑另一端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看。不远处,还有一个摄像头实时捕捉现场布展画面。
“我们采用的是线上线下联合布展,英方线上指导,我们线下配合。”中方策展团队负责人褚馨说,画作从木箱取出后,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的视线一刻不离开画作,直到画作安全挂上墙。考虑到伦敦和上海8个小时的时差,每天的布展从下午三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英国国家美术馆派了三名工作人员实时在线,一位负责项目统筹,一位紧盯艺术品搬运,一位是修复师,各自有分工,有问题及时沟通。“我们进行的每一步预先知会对方,得到同意后再继续。虽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双方相互信任,遇到一些特别情况可以很快给到令对方放心的方案。”
“必须严丝合缝,不留安全隐患”
“一二,走!”在七位运输人员的通力合作下,长2.56米、宽1.62米的《斯特亚爵士与其兄弟》终于上墙,但画作与墙面不够贴。“拿下来,重新挂!”搬运负责人果断发出指令。这意味着需要将几百斤重的画抬下来再搬上去。“必须严丝合缝,不留安全隐患。”他告诉记者,承载画作的上面两个挂钩和下面两个托架,是根据标注的画作尺寸提前定好位的,但实际大小会有轻微出入,需要及时调整。在一番细致的测量后,左边挂钩上移0.2厘米,右边挂钩上移0.3厘米,画作重新上墙,这一次终于“严丝合缝”。
记者看了一下时间,从开箱、点交到上墙,这幅画作一共花了1小时20分钟的时间。“这么大的尺幅,正常,昨天一件约阿希姆·布克莱尔的《四元素:火》花了两个多小时。”褚馨说,这次展览的很多画作尺幅都很大,为迎接托马斯·庚斯博罗的《拉尔夫·朔姆贝格医生》等超大幅作品,上海博物馆甚至拆掉南门,方便它们顺利入馆。
就在这时,另一组正在布展的莫奈的《鸢尾花》出现了一点小插曲——警报器放什么位置更合适?褚馨在与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沟通后,决定将警报器放在左上角画框凹进去的地方。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英国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画作非常了解。这一次的合作,让我们学习到很多。”褚馨感叹,此次特展,从构想的提出到展览落地,历经了足足两年,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直到现在依然还悬着一颗心不敢放下。
为稳妥起见,参展的52件画作分七批运抵上海,前六批已经进馆,而最重量级的展品、参保估值高达10亿元的梵高画作《长草地与蝴蝶》单独作为最后一批还在运输途中。“原定的航班两次取消,只能转机香港,预计周四晚上能到馆。到馆后我们第一时间布展,争取周六前完成所有布展工作。”褚馨说,虽然在疫情期间谈下这个特展很不容易,但很值得。“英国国家美术馆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这次的珍藏展是一部精华版的欧洲美术史,参展的艺术家都是教科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精品能够跟中国观众见面,而且是在上海博物馆,很欣慰。如今,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举办大展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