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嘉旖
宝山区大场镇红光村一处约11亩的产业用地近期经历了一场“腾笼换鸟”——挪出去的是仓储功能,请进来的是一家算力工厂。工厂内生产车间遍布智能要素:能自主识别行进轨道的设备、可远程监测流水线运作的数据大脑等。这家工厂生产的并非传统货物,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算力。
昨天,由商汤、安擎打造的算力智能制造基地产线上,首台AI(人工智能)服务器下线。该基地包括两条组装生产线,总投资1亿元,运行初期年产能将达1万台,远期目标为5万台,投产后三年累计产值预计达10亿元。
这块产业用地蝶变的背后,“剧透”着大场镇整体转型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大场镇承接宝钢等大型企业外溢的传统工业,盘活了当地的乡镇经济,也因为工业痕迹浓厚曾被称为“铁大场”。
如今,算力智能制造基地的投用标志着拥有近40万常住人口的“铁大场”,向新一代先导产业发起冲击,卸下传统的“重工业”包袱轻装上阵,为镇域经济转型发展探步新路;更折射着上海在全国“东数西算”工程的大背景下,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的大胆探索。
“从研发到应用,就在上下楼”
随着社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曾经响当当的乡镇经济范例,也遇上了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
大场镇副镇长高瑛介绍,调结构促转型是顺应发展需要,但不能简单为转而转,而要看转入的新产业质量高不高,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旧产业剥离后腾挪出的空间,其发展规划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将眼光放诸长远。人工智能产业就是一个被看好的新赛道。
新投用的这家智慧工厂,主打产品是AI服务器,能搭载大量计算内核和高带宽内存资源,支撑深度学习、应用场景开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AI服务器的年产能超过20万台。“AI服务器在中国的市场规模近370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翻番。”安擎算力上海工厂厂长李明认为,更不容忽视的是逾20%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这代表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满足,仍在持续上涨。
“规模的扩增,也带来个性化需求的涌现。”李明介绍,安擎以智慧工厂为切入点探索定制服务,正是捕捉到了市场变化。不同的视频场景,对算力的要求各不相同,需算法、算力等企业联合攻关、定制适配的AI服务器。而工厂所在的大楼,二楼是产线、三楼划拨给研发团队。未来,专精于算法模型的商汤和深耕算力平台的安擎,双方研发人员能联合办公,“从研发到应用,就在上下楼”。
布局算法基地,科研创新实现“算力自由”
“看似布局的是一个算力平台,背后撬动的是一个数字集群、产业链,甚至是生态。”宝山区信息化委副主任郭昭如认为,这一算力基地的落地,是宝山区九章算法港规划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放眼全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已全面启动。 ▼下转第六版(上接第一版) 相关文件明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八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同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在集群、枢纽等主干网络外,各地纷纷在街镇、园区、企业等布局小型算力中心。这些微网络,有助于分担大网络的峰时压力。融入国家重大工程外,拟落址于科创1号湾的算法港,还将赋能毗邻的环上海大学、南大地区等重点转型板块,让科研创新实现“算力自由”。
数字经济时代,科研竞争也是一场算力竞逐。工业制造、生物医学、人文历史……面对海量的研究资料,如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撑,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然而,与科研人员对算力的渴求相比,公共算力平台有限,这也造成了高校课题组“排队等算力”的窘境。未来,安擎将加大与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探索更灵活高效的服务模式,“孵”出更多科研创新成果。
“这类算力平台的进驻,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生态,带动上下游。”高瑛透露,为吸引“种子选手”进驻,大场镇还在加速推进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打造沪太路创新创业发展轴,集中梳理沿线资源,突破现有载体空间资源制约,形成规模化的创新空间。譬如,紧邻沪太路的“城中村”龙珠苑,居住着逾万人口,又拥有毗邻地铁、商场的区位优势。相关单位正抓紧完善方案,争取尽快完成该“城中村”项目认定,助力产业发展、生活品质的“双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