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懿)上海将采取切实行动,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昨天,《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布,提出29条具体措施。
据介绍,上海工业的降碳之路将与追求“上海制造”卓越发展相结合。它在稳固先进制造业发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从而实现碳达峰。
根据这份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的《方案》,“十四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要明显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将持续提升,低碳生产方式普遍推行;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将较2020年下降14%。到“十五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要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能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钢铁行业的吨钢碳排放量强度较2020年要下降15%,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力争有所减少。
围绕这一目标,《方案》从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重点行业降碳、加快工艺技术创新、促进供用能系统降碳、深化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数字赋能降碳、强化重大科技攻关、深耕减碳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29条措施。
《方案》提出,上海将在打造先进高端产业集群的同时,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十四五”期间,每年要实施约500家企业结构调整。
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的降碳工作,是上海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方案》明确,严禁钢铁行业新增产能,大力推进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废钢回收利用水平。在石化领域,将加快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地区整体转型,推广应用新装备,开发新技术,推进节能升级改造。
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加速氢、风、光、生物质能的布局,是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从今年开始,上海要求新建工业厂房至少要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屋顶光伏安装率不低于50%,到2025年实现安装总量不少于100万千瓦,2030年则实现应装尽装。
围绕工业降碳,上海将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特别是在人工光合作用、新一代核能、超高效光伏光热、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场等方面,加快研究和技术突破。同时,上海将开展低碳零碳技术的应用示范,重点包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高效能燃料电池等。
根据这份方案,上海将在工业领域打造一批示范企业和项目。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将打造10家标杆绿色工厂;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产业,将形成10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汽车、医药、化工等领域,将打造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的绿色企业。此外,上海还将培育10家以上具有影响力的能源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打造30个以上能源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助力数字赋能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