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力源
“楼道的门禁失灵了”“社区事务不方便去现场办理”“受疫情影响工作难找”……
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姓的心结也是基层工作的裉节儿。眼下,静安、虹口、杨浦、宝山等区的街镇居委会干部、防疫人员、社区志愿者在落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正积极排摸群众需求,从细微处入手,从关键处破题,主动跨前一步,用不断优化升级的服务,承托住市民百姓的所急所需。
入手细微,守住居民安全感
宝山区罗泾镇,老旧公房组成的“迷你社区”,最近迎来一轮集体焕新。刷墙、修整缆线、检修门禁系统……隆冬来临之前,一处处微更新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陈川路168弄,维修师傅陈大伟扛起工具箱,直奔楼栋。有居民反馈,这幢楼的门禁系统反应迟缓,部分家庭门铃“失灵”。拿起螺丝刀,陈大伟逐一排查隐患。“在老小区,门禁对话系统是老人彼此沟通交流的‘免费电话’,聊天散步都需要它打招呼。”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替居民牢牢守住家门,“这可不能马虎”。
冬日干燥,如蛛网般纵横交错的各类电缆也是安全隐患。陈大伟心中有一套工作法——强电电缆转齐、弱电电缆贴墙走线。长短不一、交错穿插的线缆就此有了统一“收纳”。
陈大伟所在的泾诚物业托管着罗泾镇5个老旧小区共781户居民。小区不大,但需求并不少。基础服务外,物业、居委会等多方建起长效机制,根据群众呼声送上点单式服务。如增设非机动车车棚、增加休闲座椅、补种绿化。“将每一笔改造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让老小区既‘好住’又‘好看’。”物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财大居民区书记张颖娟正为居民所需所盼而奔忙张罗。财大居民区所辖政立路580弄82-85号是个单独的封闭式小区,但因种种原因,小区常年无人看护,大铁门敞开,成了附近道路车辆乱停放、流动商贩随意摆摊的“难管地带”。为根除这些安全隐患,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三驾马车”,通过铁门换新、安装门禁等一系列“硬件升级”,打通了问题堆积的关节。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保证停放在小区的15辆机动车正常出入小区,谁来负责开关门?近日,张颖娟与有车业主碰了头,也呼吁广大业主群策群力共建共治。目前小区居民纷纷参与进来通过自治共治,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优化服务,精准破题解难
老人评残日期需要更改,但是不方便去现场办理。近期,类似这样的社区事务受理事项需求不在少数。为解决这类难题,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对可全程网上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创新开发“大宁易办”微信小程序,通过远程视频“面对面”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小微工程备案、退役军人服务、劳动手册补办、失业登记、残疾证补换、长护险登记、人社部门证明等百余项服务事项的在线咨询和办理。部分事项,居民只需通过小程序的视频功能联系客服,完成身份认证,就可在线办结,相关短信也会即时发送至手机端。
据介绍,“大宁易办”微信小程序还设立了“业务缓办”功能,线上提示补充材料,打造“最多跑一次”的基层政务服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延伸服务也已“全覆盖”街道所辖24个居委会,实现远程取号、视频咨询及相关事项受理,把各类政务服务准确、快捷、便利地送到居民家门口。
前不久,青年小陆、小俞终于摆脱一时困窘,找到了新工作。虹口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多措并举,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以广中路街道为例,今年已成功指导、帮助79名青年成功就业,开展了34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排摸,对重点对象实现全过程跟踪服务。
小陆、小俞的情况就是街道就业援助员施宏在走访排摸中得知的。从指导完善个人简历到精准推送招聘活动、信息,援助员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根据两人不同特点,施宏有针对性地推送岗位。经过三个多月不间断指导与跟踪服务,目前两人已完成入职培训踏上新岗位。
据了解,依托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成员力量和首席职业指导员,虹口区已推出“云间课堂”“云端工作室”等举措,提供24小时线上职业指导服务。截至10月底,已帮助621名青年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