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11-28 第27,42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被观众称为“街头小店生存指南”,《加油!小店》低调中收视逆袭

小店来了加油团,平凡梦想激活城市温暖底色

自10月20日开播以来,《加油!小店》在朴实低调中走出了逆势上扬的收视曲线。图为剧照。(东方卫视供图)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王彦
      
       街边小店意味着什么?把都市比作人,那小店就宛如她身上的毛细血管。其间流淌着无数个体的理想、奋斗、情怀,牵系情感,链接民生。
      
       《加油!小店》堪称电视内容市场的一次拓新,兼具了民生服务和公益纪实的双重属性,如节目开篇的自白“这不是改造节目,不是圆梦节目,是为平凡中的梦想喝彩的节目,是努力守护烟火的节目”。它寻找困境中需要帮扶的客体,关注有难处时从未躺平、拥有强悍生命力的主角。它始于出点子纾困,重在授人以渔,见证人与城市努力着互相成就的故事。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最新一期统计显示,这档由东方卫视联手TVB推出的节目自10月20日开播以来,在朴实低调中走出了逆势上扬的收视曲线。第五期收视率较第一期提升33.3%,次日回看用户规模较第一期提升60.8%。全国收视数据佐证,主角都是素人店主的《加油!小店》开始被各地观众蹲守,镜头前的他们成了“小店生存指南”的实践者,也是创业励志片的主人公。有人想从节目提供给小店的经营之道里得到些许启发,有人想从小店主们身上汲取普通人的精神之力。当然,在故事的发生地上海,观众们纷纷推开小店的门,从观众转化为顾客,为“毛细血管”输血。
      
       小店来了加油团。随着一间间收纳个人梦想、邻里情谊、文化传承的小店逐渐焕发新机,梧桐树下的平凡理想激活城市温暖底色,汇入上海的流光溢彩。
      
       在资源整合的平台上,梳理出共性的“参考书”
      
       新开的港式烧腊店酒香但是巷子深;搬过家的甜品店带得走老主顾的味蕾,但还没结交新朋友;年轻人开的旗袍店是传统工艺之幸,只是年轻的她们仍需一张行家的信任票;剥离了现场乐队后,曾经顶尖的爵士酒吧困在了核心竞争力的迷局中;开在社区的加盟连锁店,生意好坏究竟仰仗品牌还是全看自己;实体书店的歌吹来散去,往事却并不随风……
      
       时间倒回今年6月,节目组在网上发布小店“着急令”。导演之一李航回忆说,“上海和香港是两座极具烟火气的城市,都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店,蕴藏着城市的文化、血脉”。与此同时,这几年,全球小店的生存现状都不乐观。沪港两地电视人一拍即合,从上海的小店开始,做一档具有民生服务意义的节目。如今已播的六家小店,便是从“着急令”里遴选而来。主创团队的择店标准不外乎三条:有没有特色,够不够励志,能不能产生广泛意义、治愈更多的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于是,哪怕一千个小店一千个模样,困难也是千奇百种,但观众总能从中读出个性之上的共性。有的难题集中于小店内在的认知之困,有些小店的困境更多地源于外部环境,细节到会员卡的设计如何吸引消费者,战略性的比如从单店到连锁店扩大经营需要经历多少评估准备等问题,都在节目中一一得到解答。
      
       从找出小店的痛点到给出解决方案,节目中至少有三批人马前赴后继。六名青年组成“加油团”,时尚博主、会计师、视频博主等是他们的日常身份。而在小店里,他们从消费者、经营者的不同立场设身处地,发现店主们熟悉视角下的盲区,或以自身专业助店主一臂之力。第二批“顾问团”中,有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的经管学教授,有企业创始人、投资人,有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能从宏观层面为经营者提供思路与策略。第三批更像“隐藏团”,有音乐界的资深媒体人、海派旗袍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等。他们的到来折射的恰是节目的某种信条:在东方卫视搭建的资源整合平台上,以最适合的专家顾问,为小店对症下药地“赋能”。
      
       在另一位导演胡亚楠看来,《加油!小店》想做的,就是要从个性化样本里梳理出共性化的“参考书”,让节目中的小店能长久地沿用能量,也让电视机前看节目的千千万万个小店主找到自己的那本答案之书。
      
       在人的故事里找到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小小门脸,匠人匠心。复盘节目创作过程,两位导演谈及最多的是“小店里有大励志”。表面看来,小店是被帮扶的客体,可实际上,“许多次拍摄,我们都会被人的故事深深触动”。
      
       比如第二期那间西点店的主人阿雅。这位年轻妈妈18岁从家乡来上海,在小餐厅洗过盘子,在公司当过前台,又在日料店、星级宾馆做学徒。但无论日子多苦多累,阿雅的生活词典里“积极乐观”永远是首选项。每一次打拼时流过的汗与泪,也最终浇灌出属于她自己的事业之花。这一回,人们都会相信,如此从不言弃的阿雅当然可以在风雨后重建。“上海是这样一座城市,她不会辜负肯努力、肯拼命的人。”节目播出后,阿雅说,她很感激会有观众坐20多站地铁专程赶去为她加油。
      
       又比如第六期衡山·和集的店长小蝶。小蝶说,书店就是她的理想生活,这座城市里的爱书人让她觉得吾道不孤。其实严格说来,衡山·和集是“意外”闯入拍摄计划的。因为经营不善,书店曾在网上发布告别公告,预告了关店日期。不想,许多读者从城市四面八方涌来,从书店带走一沓书,为店内流水做贡献;更多人在网上呼吁,梧桐街区不能没有书香;有关政府部门也关注到了闭店信息,经多方协调,业主为书店降低租约,衡山·和集留下来了。
      
       还有80后和90后女生携手创建的旗袍店,遭遇了人生重创的大叔年过半百重启人生的小小加盟店,在最举步维艰时仍带着乐队走南闯北去外地找寻机会的酒吧老板……每个“非标”小店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凝结着人的奋斗、行业断代史或者城市的变迁。
      
       胡亚楠说,这些小店都能用“宝藏”来形容,不仅仅因为里面隐藏了50年的烧腊手艺、传承了非遗的旗袍手艺,更因为每家小店亮着的橱窗里面人的力量。“人们看到,即便最难的时候,依然有那么多人从不曾放弃,一直在力争做得更好、尽我所能。这是一种振奋的力量,我们希望观众能感知到,那是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