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许旸)如何更紧密地团结凝聚上海社科界广大青年学人,助推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才俊加速成长?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日前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启动,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线上线下融合举行。
为纪念社联第一任主席陈望道而设,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由上海社联发起,旨在形成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面对青年学者,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学者应具备三个禀赋——专注、怀疑和谦恭。学者不应只探讨理论问题,更应关注实践问题。真正的哲学一定是实践哲学,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生命自身的实践。”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寄语青年学者能够投身新时代的巨大实践中。
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主旨演讲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复旦大学教授张双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瞿骏、吴冠军,上海大学教授曾军,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屈文生等学者分享了文史哲政经法等六类主题。“媒介形态变迁加速影响了文艺理论的知识更新,新媒体文艺理论知识体系也正发生激烈变革。讨论中国文学知识体系的重构问题时,数字媒介因素一定需要被考虑在内。”曾军谈到,不同时代艺术类型的更迭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对前时代艺术类型的兼容。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评价,六位青年名家体现了学术本位、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和思想旨趣,呈现了“富有未来感的学术的丰富性与可能性”。他进一步阐释:所谓“未来感”,是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的学术、是带着生命体验的学术,也是怀有谦卑、敬畏、对人类文明充满忧思的学术;不是脱离历史和现实的胡思乱想,而恰恰应怀有历史意识、人类关怀的使命;是对中国百年学术心态的一种超越,有“不油腻”的学术青春气息,与世界诸文明对话,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诸多前沿领域参与到世界性百家争鸣。
业内期待,上海的理论、传媒、出版等各界要形成合力,继承上海在学术创造和传播领域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争做“有未来感的学术”,积极利用期刊、图书和各类新媒体形式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有未来感的学术”不仅意味着新话题、新概念、新领域、新方法,更意味着用新方法重思老话题,从中发现新视角,同时也不能掉入一味求新的陷阱,避免新领域学术泡沫的大量产生,要在新老的视角转换中,不断实现学术和思想的碰撞。
《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分设15场专题论坛,为打造青年学人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