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11-23 第27,42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笔会

是什么让悲伤在日出时终结?

       黄荭
      
       一
      
       我第一次认真阅读帕斯卡·基尼亚尔是在2007年,当时张新木教授翻译的《游荡的影子》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和他之前的小说《罗马阳台》《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符腾堡的沙龙》不同,这是一部从体裁和内容上都难以归类的作品,像极了后现代艺术家用历代古董陶瓷碎片随意拼贴的马赛克图案:格言警句、哲理短文、历史故事、生活观察、读书笔记……它是基尼亚尔“最后的王国”系列的第一部,2002年在法国一出版就荣膺龚古尔文学奖。因为张老师是我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也因为基尼亚尔这种看似纷繁驳杂、断章杂糅,实则纹理细密、开合有致的风格吸引了我,于是我写了一篇小书评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上。
      
       出生在1948年的帕斯卡·基尼亚尔是法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异数,“一个最谦逊同时也是最傲慢的作家”,小时候患有自闭症,长大后的他也常常离群索居,喜欢蒙田随笔和《一千零一夜》的传奇。他擅长“借尸还魂”,用另类的叙事还原古典情怀,用经典和记忆连通历史和当下,拂去岁月的沉埃厚土,他的文字总会透出一点淡淡的、古老智慧温润的光泽。“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远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这些记忆清单中的影子在时间和空间中游荡。”于是,我跟随基尼亚尔在多元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游弋,在“不可见物和文字、古人的影子、寂静、隐秘生活、无用艺术的无用统治、个性与爱情、时光与乐趣、自由与欢乐”中找寻文字砌筑起的“最后的王国”,在一个彻底语义化了的世界,等待日出时所有悲伤都如露水般消散。
      
       二
      
       2011年,王明睿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考到南京大学,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开学前的暑假里她读了《阿玛丽娅别墅》和《符腾堡的沙龙》,被这两本书中主人公“离开-回归”的故事深深吸引,想在基尼亚尔织就的文字之网中抽出一根能指引她回溯到作家创作源头的金线。她先找到了1640这个象征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音乐的年份,也是基尼亚尔多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基点,开启了她“寻找原初”的旅程。硕士论文做完,旅程还远没有结束。其实所有研究,都有点像一条永远无法抵达的地平线,你走过去,它又退到一个更遥远的天边。
      
       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探索基尼亚尔写作的奥秘。幸运的是,在这期间,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翻译基尼亚尔作品的机会,一共四本:《音乐课》《音乐之恨》《眼泪》和《乔治·德·拉图尔》。前两本书的选择完全契合她博士论文的选题,在言语和视觉都无法企及的“原初”,只有声音——天籁、地籁和人籁——是最动人的生命之歌,如风声,如潮汐,如音乐,如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所有外国文学的翻译者和研究者都深有体会:翻译和研究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翻译是最好的进入文本细读的方式,只有和文字耳鬓厮磨,才能更准确地感知词语的色彩和温度、结构的严密和巧妙,进而领悟作者的立意和用心。而研究会让译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照亮不同文本之间隐秘的互文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明睿有研究作为铺垫的《音乐课》的中译本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入围了2019年第11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终评(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入围该奖项的最终角逐,第一次是2016年,入围的作品是《距骨:逃亡的少女》)。与此同时,她有翻译作为体悟的研究也渐入佳境,先后在《当代外国文学》《外语学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新视野》《上海文化》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浅析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历史书写》《浅析名、道思想对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影响》《音乐之恨——帕斯卡·基尼亚尔作品中的音乐主题研究》《论基尼亚尔作品中塞壬的母亲形象》《忘我之境:试析基尼亚尔对“伯牙学艺,成连入海”的改写》《致生命——读基尼亚尔的〈眼泪〉》。而她于2019年初答辩的《音乐的历险——基尼亚尔作品对真实的追寻》被评为南京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也是国内第一篇研究基尼亚尔的博士论文。从历史书写到古老中国对作家的启示,从音乐寻根到个体生命前世今生的轮回,王明睿在不断拓展她研究的地平线。
      
       是什么让悲伤在日出时终结?是音乐。这是基尼亚尔的回答。而音乐,也是王明睿找到的正确打开基尼亚尔的方式。不管是塞壬之歌还是俄耳甫斯之琴,不管是伯牙学艺还是成连入海,音乐都是基尼亚尔连通神话和现实、过去和当下、自我和世间万物的纽带。
      
       三
      
       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翻译和研究他的作品,人生一幸事也。
      
       在紧张活泼、严肃认真的读博期间恋爱、结婚、生女,人生之大幸事也。
      
       在构思博士论文的同时,王明睿孕育了新生命,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也因基尼亚尔的一段文字奇妙地暗合在一起:“出生也是一场海难。这就是罗马人对它的描述。分娩是一阵巨大的海浪。一个赤裸的、湿漉漉的身体在一处岸边登陆了。”这让她想起女儿“小梧桐”出生时的场景:羊水涌出,小婴儿被一点点地推上了岸,而母亲黑漆漆的子宫便是女儿的混沌之初。在完成对基尼亚尔音乐主题探微的同时,她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
      
       2022年10月于和园
      
       本文为《生命之歌》(王明睿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