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沈湫莎)上海每八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推出十条科普旅游路线、打造一艘浦江科普邮轮……昨天,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向公众介绍了上海近年来的科普工作亮点。
“十三五”以来,上海推进均衡化资源建设,织密惠民科普供给网络,不断拓宽公共科普资源的服务半径,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科普场馆。截至目前,上海共有科普基地共273家,其中示范性科普场馆52家,基础性科普基地221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9家,基本形成了数量充足、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科普设施框架体系,覆盖自然科学、食品农业、航空航天、飞机舰船、信息通信、生命健康等众多领域。
去年7月,世界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开馆,至此上海已建成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三馆集群,上海科技馆连续入选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前十。此外,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动物园等对标国际一流场馆,不断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以打造“永不落幕”的上海科技节为工作主线,上海培育孵化了一批特色科普品牌,逐步形成了广覆盖、强参与的公众传播模式。比如今年科技节期间,市科委联手文旅局发布了首批十条不同主题的科普旅游线路,用另一种方式开启属于市民游客的科技嘉年华。
陆敏透露,市科委还计划将科普阵地拓展到地铁、邮轮上。一场“科普进地铁”活动正在策划中,市民将在部分地铁车厢中欣赏到科普短视频等系列产品。结合浦江夜游,一艘科普邮轮即将“上线”,市民游客在欣赏黄浦江两岸风景的同时还能参与船内组织的科普活动,了解最新科技成果,感受上海城市的创新氛围。
此外,市民还可通过“随申办”App、“一网通办”总门户、支付宝等渠道“云游”科普场馆。目前接入“云上科普馆”的共有九家,分别是:东滩湿地公园、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航空科普馆、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崇明生态科技馆、上海公安博物馆。“云上科普馆”后续将把更多科普场馆“搬”到线上,不断拓宽上海公共科普资源的服务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