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金娇
秋风起,蟹脚痒。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对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的蟹农们来说,无疑是个丰收期。看着个大饱满的大闸蟹和络绎不绝的游客,蟹农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黄龙县位于黄土高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要在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中养出对环境要求颇高的清水大闸蟹,似乎不太可能。那么,这一批大闸蟹究竟是如何“爬”上黄土高坡的?
日前,随着“让绿水青山变成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打造大闸蟹特色产业助推延安黄龙经济发展”项目被推选为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背后的“功臣”也浮出水面:在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当地不仅打造出“肤施”这一本地大闸蟹品牌,还依托一只蟹的品牌效应发展出一条特色生态发展道路。
眼下,“黄龙模式”已逐步辐射更多地区,来自上海的科研智慧正助力更多乡村跑出绿色发展的“加速度”。
陕北养殖大闸蟹:从无到有再到“优”
“想在陕北养清水大闸蟹?这怎么可能呢?!”成永旭还记得,最初提出希望把崇明大闸蟹引入当地的设想时,没少遭受质疑。
2013年,成永旭在上海市委组织部的组织下前往延安黄龙县调研,发现黄龙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美生态环境、清澈纯净的山泉水。“这里空气干净,水质极好,年平均气温10多摄氏度,最热月份平均也只有20摄氏度出头,很适合养殖大闸蟹。”这次实地考察收获了意外之喜,成永旭很快和当地取得联系。
翌年,黄龙县就启动了大闸蟹养殖试点,很快取得初步成效。此后8年间,成永旭组建团队,将大闸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给当地养殖户们。在当地,大闸蟹的品质和效益也大大提高,并多次在全国河蟹大赛中获奖。
2021年,经专家考证,黄龙县被中渔协水产商贸分会授予全国唯一县域“全国中华河蟹示范基地”。同年,黄龙县大闸蟹养殖面积发展到520亩,产值700万元,亩均净利润达1万元,一般农户的亩收入都超7000元。
在成永旭团队的助力下,不仅当地农户实现创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维护。原来,团队改变传统的池塘养鱼和设施化养殖冷水鱼发展思路,避免大量投饵对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探索开发出浅水湿地生态养殖模式。
“所谓浅水湿地生态养殖模式,即通过在养蟹水域种植水草构建水底森林,发挥池塘水草自然水质高净化能力。”成永旭介绍,经过多年实践,大闸蟹养殖全周期阶段养殖水域普遍达到1-2类水质条件,实现了以渔净水、以水养蟹的良性循环新局面。
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在黄龙县,用延安古称“肤施”命名的本地大闸蟹已具备一定品牌效应,成为当地的生态标志之一。而农户们更是尝到了甜头:依托肤施龙蟹的品牌效应开办农家乐、水上乐园等,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推进生态养殖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蟹塘变景区、肤施龙蟹变旅游商品、蟹农变旅游从业人员”的转变。
不仅如此,黄龙大闸蟹的影响力还进一步辐射至陕北地区周边市县。成永旭团队还将此模式推广到青海海西州,黑龙江大庆、齐齐哈尔,山东东营黄河口地区。在青海海西州鸭湖28万亩养殖基地,如今年产优质大闸蟹50余万斤,直接带动53户牧区农民人员脱贫致富。黄河口大闸蟹发展规模达到6万亩,年产量1.7万吨,成为全国十大大闸蟹品牌之一。
不少地方参照“黄龙模式”推动大闸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走出了新路。在山东东营市,以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为依托,当地借助上海海洋大学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在生态养殖的基础上打造集生产研究、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