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懿
“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上海一方面要直面在减排的同时推动经济增长的挑战,也会在更多绿色低碳新赛道上捕捉到全新的机遇。第34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昨晚举行视频会议,聚焦“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主题,40位国际企业家在“云端”畅谈,与上海分享他们的全球化眼光和领军者思维,并结合上海实际建言献策。
以绿色科技应对低碳挑战
科技创新是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要素,正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说,数字化正成为当前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力——比如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一家工厂可以每年减少数千吨的碳排放。基于此,上海应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应用试点,驱动制度创新,特别是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支持全球领军企业、高增长的中小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共建一个跨行业的数字化创新赋能平台,持续推动上海的数字化和低碳化转型。
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玛蒂娜·默茨在发言中建议上海对绿色氢能给予重点关注。她说,上海和周边拥有较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有利于制取绿氢;作为全球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优良的港口也为绿氢储运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绿氢可以在上海拥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包括航空、船舶及重污染企业等。默茨说,上海可以有针对性地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关键领域创新,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积极的产业及财政政策,支持应用场景建设和案例推广,牵头建立绿氢产业联盟。
航运巨头A.P.穆勒-马士基公司董事会主席罗伯特·马士基·乌格拉特别关注航运燃料的绿色转型。在他看来,最值得关注的船用绿色燃料是甲醇,与液化天然气相比,甲醇更低碳、更安全,基础设施和船舶的建造成本也更低。乌格拉表示,上海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还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船厂,上海应该利用自身影响力,积极建设绿色燃料加注设施,促进“绿色航运走廊”快速实施。
发展绿色金融上海具独特优势
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的赋能,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发展添动力,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议题,而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上海大有可为。
安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说,当前,尽管各国已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对照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投资力度仍然明显不足;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也远低于《巴黎协定》的期望值。贝特认为,上海在绿色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发挥更重要作用,有效弥补当前的融资缺口。此外,中欧也可以加强相关领域合作,共同推广绿色金融的普适模式,每年就可以从发达市场共同筹集100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新兴经济体加快绿色转型。
野村控股株式会社董事长永井浩二认为,上海如果要在绿色领域充分发挥直接融资作用,关键在于按照国际标准,构建易于理解的绿色金融制度,以此促进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境内的绿色证券。此外,还应鼓励境外发行人在中国大陆试行绿色金融,并推动中资发行人参与境外绿色金融市场,以扩大投资者的范围。
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主席杜嘉祺强调了发展金融科技的意义。他认为,金融科技是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组合发展的有力引擎——根据相关规范性要求,绿色金融项目必须严格符合特定的业务标准,产生可衡量、可验证的披露数据,这就需要开展复杂的项目管理、数据收集和计算;反过来,金融科技还可以有效验证信息并发现真实的市场需求,从而解决所谓“洗绿”的问题。杜嘉祺为此建议,上海可以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平台,共建综合性公共数据库,促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的投资。此外还可以引入绿色金融监管沙盒,促进本地金融科技创新。
以头部企业为抓手推广ESG影响力
当前,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正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热词。国际社会正不断倡议和鼓励企业推动ESG管理,促使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制定目标、改变行为,以此推动绿色和低碳化。本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也专门围绕ESG开展了专题讨论。
达能集团首席执行官盛睿安说,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推动ESG理念方面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建议上海市政府借鉴国际最佳经验,在完善ESG信息披露法规、制定绿色低碳企业和项目支持政策、加强政府资助和投资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辅之以通过ESG评优举措,引导企业以ESG理念主动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以公司治理保障ESG表现,构建符合上海绿色低碳需要的ESG市场体系。
江森自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治·奥利弗则建议,除了由政府牵头推动ESG理念的普及、人才的培养、标准的制定等工作,还应以头部企业为抓手,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强ESG管理。比如,上海可以率先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布自身ESG进展之外,对供应商的ESG表现进行考核,对不达标者提出改进要求,甚至更换供应商。这就能形成一个以上市公司为圆心、涟漪状拓展ESG影响力的圈层,从而由点及面推动社会可持续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