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10-04 第27,37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要闻

上海市医保局统计,目前全市有近40万失能老人享受长护险,登记在册护理员约6.7万人。本报记者日前跟随护理员走进部分老人家庭——

破题老有所护:牵着你的手,我们一起走

护理员李红艳为77岁老人何岚洗头。本报记者 唐闻佳 摄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唐闻佳
      
       “如果没有进入这个领域,我不知道有这么多老人是独居的,更不会意识到,原来我对自己父母说话太粗暴了。”一名在上海的长护险管理工作者说。
      
       上海,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长寿城市”。来自市老龄办、市卫健委、市统计局的联合调查显示:本市人口预期寿命已提至84.11岁,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23.5人。这组数据还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42.2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6.3%,可谓“三人行,必有一老”。
      
       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需求尤为迫切。试想,若家里有这样一位老人,日常照护的“刚需”如何解决?如何找到一名合适的护工又同时破解“收费高”的窘迫?
      
       2018年,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全面试点长护险制度的城市,上海推进长护险全市试点。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需要制度层面的探索与设计。
      
       大城养老,上海为全国探路。今天是敬老节,节日前夕,记者跟随长护险养老护理员上门,看看护理员及他们触及的“银发世界”。
      
       “纯老家庭”迎来生活帮手:“很难想象,没她我怎么过”
      
       10月1日下午1点不到,浦东南码头地区一栋老公房,福寿康康南护理站护理员李红艳敲响了老人的家门。完成入户蓝牙打卡与“核酸+抗原”验证工作后,李红艳开始了一小时的工作。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只见她麻利地跑到厕所,拿出小脸盆接水,用手不断试水温,而后回到卧室。坐在助步器上的77岁老人何岚安静地候着,心情很不错,“今天要洗头了!”
      
       何奶奶笑容可鞠,却有难言之痛。“小时候发高烧,六七岁得了小儿麻痹症,发作时路都走不了,靠外婆背着去读书。”何岚说。解放后,医学发展了,她可以一点点站起来,后来成家立业,但病情也在发展,身体很多地方都变形了,一摔跤就骨折。她的左腿膝盖“两横一竖”爬着三条疤,三次骨折,三次手术,钢钉还在。
      
       2019年,得知长护险启动后,何岚和老伴相扶着到社区,第一次就申请上了。“两年多了,我几乎没出过门,都是护理员给我洗澡、洗头、理发、剪指甲……很难想象,没她我怎么过。”何岚的老伴82岁了,中风过。独子成家后,定期来探望。
      
       这是一户上海典型的“纯老家庭”(家庭全部人口都在60周岁以上)。至去年底,上海“纯老家庭”老年人数达166.38万人。现代社会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三代甚至四代人同居的传统家庭模式,“纯老家庭”也带来一些新需求。
      
       经评估,何岚获得一周长护险护理员上门三次、一次一小时的服务,每次服务自己支付6.5元(自负10%)。“这收费,我上哪里找?”何岚又笑了。
      
       “别看她一直笑,她是乐观。”李红艳有次遇上何岚发病,看到老人疼得全身冒汗。“我问她,‘难受不?’她说,‘难受’。我听了特别心疼,我的父母也是这把年纪。但发作过后,她又一挪一挪地忙起来。”
      
       “我不是第一天生病,他们不在的时候,我要烧饭、要上厕所,要生活下去呀!那就自己动脑筋,想好‘最优步骤’。”何岚说,自己是“要强”的人,无奈被疾病一点点击倒。李红艳的到来,让她多了一双生活的帮手。
      
       百岁老人“即申即享”,让关爱更及时、快速
      
       在上海,老人越来越长寿,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83.88万人,百岁老人超3000人。高龄老人在增加,对照护的需求尤其迫切。
      
       梁银香今年101岁,经评估,她获得每周三次、每次一个小时的长护险服务。
      
       “她很喜欢洗脚、洗澡……洗好舒服,对不对呀?”护理员潘玲一边给梁奶奶洗脚,一边会跟她说说话。老人已不太能表达,国庆前,看着一行人来探访,眼圈竟红了。“清清爽爽做人,她这是高兴。”小辈在旁“翻译”。
      
       百岁老人梁奶奶,其实是长护险的一名“新用户”。今年9月,她从大儿子家搬到小儿子位于浦东花木的家。此前,大儿子家请了保姆,到小儿子家,眼看小辈也都是七旬老人,一家人决定申请长护险。9月13日,梁奶奶入住小儿子家,9月14日申请长护险,次日,益得康护理站护理员潘玲就上门服务了。
      
       这速度,并非个案。今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长护险为本市90周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重残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温馨周到的服务,优先为他们开展上门评估和护理服务,缩短评估排队和公示等待期。其中,对百岁老人实行“即申即享”,让关爱更及时、快速。
      
       经上海市医保局统计,本市目前有近40万失能老人正在享受长护险的照护服务,这数量占老人总数的约7%,老人的平均享受年龄近83岁。特别是其中有近30%的重度失能老人,可以享受每天1次1小时的居家上门服务,大大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了家属的照护负担。在费用方面,长护险每月为失能老人支付约500元至1800元不等的费用,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护理员队伍逐步壮大,“爱”是最珍贵的职业品质
      
       对39岁的潘玲来说,长护险这份工作,也见证了她的小家在上海的打拼。潘玲是80后,也是长护险护理员队伍里的“年轻人”,37岁入行。她的老公也在上海打工,两人育有两个儿子,小家如今就安在上海。
      
       “起初,我们担心她做不久,她个头小又年轻,但我们很快发现,她很认真对待这份有稳定收入、交金的工作。”益得康护理站站长张娟说。
      
       投身长护险领域后,张娟目睹着护理员队伍不断壮大。“我们很看重护理员的人品,得是实在人,还得愿意不断学习。上海的老人普遍素质高,护理员不仅要不断接受技术培训,还要学习医保等政策,掌握健康常识,能与上海的老人‘对话’。”张娟发现,归根结底,护理员得“有爱”。
      
       “我们回访、上门,或在大风大雨天,给老人打电话叮嘱‘今天关好窗哦’,老人都会特别感动,有的甚至会落泪。你或许会纳闷,这小事算啥?但接触的老人多了,就会理解。你想想看,有的老人早上就等着我们护理员上门换尿布、擦身,开启一天的生活;有的独居老人每天盼着护理员上门,这是他们与外部世界的重要连接。”张娟说。
      
       通常,一名长护险护理员一日8单,不分节假日。53岁的李红艳已两年没回东北老家。原在医药公司工作的她,因公司业务调整离职,经当地妇联介绍,于2019年7月来沪投入长护险照护工作。成为护理员后,很多老人家庭感激她伸来“援手”,而她则说,自己是跟着很多老人,“学会坚强”。
      
       目前,上海从事长护险服务的机构达1200多家,登记在册的护理服务人员达6.7万人,100%持证上岗。在市郊,护理服务人员的本地化率已超50%,在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分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转型。
      
       国家及本市长护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而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长护险专门针对失能老人、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护”,这一点越来越获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