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懿
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SAIL奖获奖成果一直被主办方寄予引领行业风向、提升人类福祉的期待,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是如此。正如会前有关专家用“五个大”总结了当前人工智能(AI)领域的热点与亮点,而此次颁出的SAIL奖也正好与这个“五个大”的判断相对应。
SAIL奖的全称是“Super AI Leader”,即“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它由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学者等全球数十位权威专家组成评委会,一同从参选成果中遴选产生,最终将表彰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作出方向性技术突破、应用创新并改变人类生活的项目。据主办方介绍,今年申报SAIL奖的全球项目总计超过800个,经过多轮激烈角逐,最终获奖成果基本对应了AI领域的“五大”热点,也就是“大芯片、大模型、大终端、大场景、大平台”。
由上海集成电路初创企业壁仞科技研发的大算力人工智能通用GPU(图形处理器)芯片BR100,是该公司首款通用GPU芯片。它基于壁仞科技原创的芯片架构研发,采用7纳米制程,可容纳770亿颗晶体管,并在国内率先采用了Chiplet技术,具有高算力、高通用性、高能效“三高”优势。这块芯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通用GPU芯片迈入“每秒千万亿次计算时代”,未来,它将为数字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国产算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基于华为昇腾AI推出的“紫东太初”,是世界上第一个图像、文本、语音三模态的AI大模型。它开创性地实现了图、文、音三模态数据之间的“统一表示”与“相互生成”,它的理解和生成能力比其他模型更接近人类,可以说迈出了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在手语教学领域的应用中,基于“紫东太初”打造的设备,不仅能实时识别手语手势,还可自动生成表情、唇语等。在纺织工业领域的应用中,它能通过声音自动判断是否出现断纬断经,并可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判断布匹的瑕疵,未来它还可望在其他工业检测领域大展身手。
由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多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是SAIL获奖成果中的一台“大终端”。它不仅具备传统手术机器人的技能,还因为结合了5G、增强现实、智能理解、自动手术平台等技术,为腔镜手术机器人赋予“千里手”“千里眼”“透视眼”“类人脑”,可以通过“手、眼、脑的协同”,实现机器人的自动手术,从而打造一个超智能腹腔镜手术平台,预计将引领机器人手术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由清华大学吴嘉敏、卢志、姜东等完成的获奖论文《数字自适应扫描光场显微镜实现小时级毫秒帧率下三维亚细胞动态变化的活体观测》,提出了数字自适应扫描光场智能成像的原理,建立了高维时空耦合扫描机制。据介绍,它突破了时空分辨率难以提升等一系列瓶颈难题,首次实现对哺乳动物连续30万时间帧的三维观测,从而将国际最长观测时间的纪录从原先的“分钟级”提升至6小时。该成果不仅为揭示神经、肿瘤、免疫等新机理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也将开辟研究大规模细胞相互作用的新场景和新方向。
此外,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颁出6个“SAIL之星”奖,获奖成果包括支付宝推出的智能风险感知与响应联合反诈系统、华为云的AI辅助药物设计平台、地平线公司研发的征程5全场景整车智能中央计算芯片、英矽公司推出的AI赋能抗纤维化药物开发、麻省理工学院-IBM沃森实验室等联合斯坦福大学等推出的通用交互式多模态物理仿真平台ThreeDWorld,以及腾讯优图实验室的“AI探星计划”暨联合“中国天眼” FAST的“新天体搜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