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7-07 第27,28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教育

线上教学,如何隔着屏幕培养学生的自信?

       笔者曾听一位年轻教师给学生讲题目,在10分钟内连说了5次“这个很简单”。讲完后,还要问学生:“还有问题吗?还有人不清楚吗?”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学生敢站起来说自己没听懂?!
      
       要知道,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这样强大的心理素质,不仅没有,本来好好的心理素质也要被破坏几分。所以,请老师们不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炫技表演教学”。
      
       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素养、还要有师者仁心和足够的智慧。线上教学三个多月,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同一个问题:我是否培养了学生说“不知道”的自信。——编者
      
       ■曾德琨
      
       因为疫情的关系,沪上中小学从3月12日起开始线上教学。云端教学,教师不用粉笔、不用擦黑板,所有教学内容用PPT呈现,学生不分前后排,获得信息的机会均等,这些都对教学有提速效果。
      
       但线上教学也在一些方面呈现出“慢速”。比如,请学生互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回应就好像是从“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传来,怯怯的,“是我吗?听得到吗?”。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是否了解并进而掌握所授内容,是确保教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生对于教师所授内容掌握如何的反馈同样也对教学有效性起重要保障作用。
      
       线下教学时,一位认真、负责而且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从学生的眼神和肢体动作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线上教学期间,为了“看”得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各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想尽了办法。
      
       隔着屏幕和网线,学生是否有对老师说“不知道”的自信较之以往更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同样也是“双新”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线上教学拷问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不是培养了学生说“不知道”的自信。
      
       学生往往有说出“知道”的自信,但让学生说“不知道”,需要教师的能力和智慧
      
       线上教学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的摄像头对准答题纸书写部分以及答题者脸部。也有某些学校要求“家长和学生双机位监考,一个学生会议号摄像头正面对着学生,另一个会议号要求家长从侧面监考对着学生”。
      
       记得化学特级教师李可锋在20年前就对学生说:“如果你真的不会做,就在卷子上写‘本人本题不会做’,我给你2分”;20年过去了,李老师仍然对学生这么说,甚至在日常随堂测试时不监考,那些在意分数的同学的确会作弊,一次、两次……后来也自觉无趣,不是自己会的,得了分也无用。这样的教育,比张榜处分示众有智慧、有包容,是师者仁心。
      
       道可道,非常道。能让学生说“不知道”,也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知道背后的“不知道”,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学科素养,同样需要师者仁心,更需要足够的教学智慧。
      
       方女士参加儿子所在高中的家长会,和各科老师沟通后发现儿子有一个问题,上课发言“太积极”,老师刚说“请同学们思考”,他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但是当老师再追问如何思考得到这个结论,他又无法讲清楚。方女士可以想象儿子说“我知道”,然后高高举手回答问题的自信。这是她陪儿子辗转在各培训机构学习的收获,也正是因此,他在中考得以高分升入知名高中。但是,高中老师对他在课上抢答问题,却说不清答案演绎过程的表现不以为然,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追求正确答案而不求甚解的习惯。
      
       方女士儿子的问题并非个别现象,很多时候,学生有说出“知道”的自信,尤其是“好学生”,但是普遍而言,学生缺乏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对知识的存储,却缺乏如何输出、输出到哪儿的判断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开学时把教学计划告诉学生,并随时提醒学生章节间的衔接过渡,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学科的逻辑性。有了逻辑,分析演绎推导的学习能力就能逐步形成,减少单纯的记忆。
      
       课堂40分钟是老师带领学生脑力劳动的精贵时间,“如何发生的、如何想到的、下一步又会发生什么……”很多概念往往是通过老师一层层设计的问题展开,而这些问题根据现场反应即时生成,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复制性。就笔者经验和观察而言,当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对/不对”这样的评判,而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时,当学生最大的感受是没有权威、没有被要求绝对服从,只要你有想法,就有老师听你说时,学生才会放松地说“不知道”。
      
       但在线上教学时,老师没有粉笔、看不到学生的眼睛,如果学生还没有养成说“不知道”的信心时,课堂效果显然会打折扣。
      
       真实情境的教育并非“炫技式表演教学”,这样不仅无法教好学生,更破坏学生的学习心态
      
       要培养学生说“不知道”的自信,需要教师拥有教学能力和智慧。现实中,很多教师会抱怨课堂教学会受困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确实,教学任务可以量化,但并非工厂计件那种量化。有的老师经常讲“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类口头禅,可见教学目标制定并不准确,更可见对学生的“容量”不清楚,不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接受度。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一些老师非常喜欢说“这个很简单”“这个非常容易”“答案一眼就看出来了”这类口头禅。
      
       笔者听一位年轻教师给学生讲题目,10分钟内连说了5次“这个很简单”,讲完后,还要问学生:“还有问题吗?还有人不清楚吗?”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学生敢站起来说自己没听懂?!
      
       要知道,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这样强大的心理素质,不仅没有,本来好好的心理素质也要被破坏几分。所以,请老师们不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炫技表演教学”。越是专业素养扎实的老师,越能把学生的问题纳入到对应的网格中去评判并加以纠偏。反之,把课堂聚焦在自己“表演”上的教师,口头禅往往是“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武汉大学的戴建业教授因为口音较重,养成了讲课时常会问学生“听懂了没有”的习惯。期间他会内疚地跟学生解释:“不是问你们听懂没有,是问你们,我到底讲清楚了没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笔者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当前的多数家长对“双减”很了解,但对“双新”不甚清楚。上海自2019年开始陆续使用新编教材,这是一“新”;全国统一课程标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等,这是另一“新”。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双新”除了教材变化,“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的育人目标。要达成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变革,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均需变革,不能像曾经所谓的“哑巴英语”那样学习,而是需要探究、研究、实验、混合学习、课题、科创、过程记录等学习形式多元化。
      
       从全国到各个学校教研组等不同层面上的培训自2017年开始就全面展开,以项目化、单元设计、深度学习、跨学科、导师制、重构学习空间等为热点关键词的课题研究也层层推进。学生是“双新”变革中的焦点,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学科逻辑、注重学段的衔接、放飞学生思想,这是“双新”推进的意义。谁来推进?所有和学生接触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格局和文化修为决定其育人水平。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是研究高分子的化学家,针对“白色污染”这一社会科学议题,与学生展开辨析:是一面生产垃圾袋一面加强回收降解,还是不生产塑料,回到使用布袋和草编袋年代?高分子化学为人类提供医用微创手术的导管、高科技芯片载体、航天所需等材料,试想,没有塑料软管,难道将金属管子伸入人体做治疗吗?“白色污染”的关键点在于我们不能追求低端“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要研发高端的高分子材料。听完这些,学生再来听化学课,他的社会责任感和科研精神被调动,学习就不再没有动力了。郑强强调,教师光有专业知识,不和学生谈文化,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
      
       提倡有真实情境的教育,教师就是最真实的现场情境,教师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教室的空间、决定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师资,不是大学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是在对学生思维分析、对课程融合贯通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下孕育出来的。
      
       “双减”“双新”的实施,是为了改变过去我们过度“施肥”导致盲枝过多,修剪盲枝、掐尖育苗只为百花绽放
      
       我们知道,有经验的园丁会检查突兀生长的枝条是不是盲枝,这些盲枝窜得很高,但不会开花,还浪费肥水,必须修剪,让营养回流;还有些弱枝萌发的花骨朵,需要植物用尽全身力气让其开花,一盆花也就这一朵,不如掐尖扔掉,让营养回流,蓄势待发。剪盲枝、掐尖,均衡冠幅,让花朵集体绽放,更为下一轮开花留下力气,开完一波又一波。相比将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更为贴切。
      
       在“双减”之前,我们过度施肥且不加修剪,但是,我们孕育了很多盲枝,看上去郁郁葱葱。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反应很快,对考试胸有成竹,精准答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一定干扰,于是加大题量、加大难度,高一、高二、高三的试卷几乎通用。过度施肥,带来的是土壤板结,基质失去活力和再生能力。
      
       “双减”“双新”前后出台,有行动力的教育家们呼吁教师要有活力、学生要有活力,学生的活力靠课程设计、靠学科评价,更靠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李可锋老师对学生说:“我不期待你成功,我只是祝福你不要失败”。“成功”往往基于一种未知的、缥缈的目标或者说假想敌,使劲出拳却打在棉花上,而“不失败”就是保持对自我的肯定和悦纳,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才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且不被外因干扰和击倒。
      
       (作者为复旦附中化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