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小波 通讯员 何 洁
烈日炎炎炙烤大地。昨天,上海最高气温超过37℃。在沪郊农村,眼下正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位于金山区廊下镇的上海沪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连栋大棚,烈日暴晒下,打开门的瞬间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棚里更是闷热难耐,温度比室外高出3℃至5℃,人进去三分钟,什么也不做,汗水也能浸透衣衫。
沪耕合作社自6月初便开始抢收200多亩大棚蔬菜,60多名工人每天抢收近1800斤菜心、小青菜、辣椒等,预计6月底全部收完。目前,合作社抢收的大多数蔬菜经包装后销往叮咚买菜等线上平台,多余蔬菜则销往全市各大批发市场。该合作社还帮助周边小农户,托底销售农户产能过剩的蔬菜。
“7月起,我们大棚的土地就要开始‘坐月子’了。”沪耕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大棚土地在高温天都要进行“闷棚”处理,这种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更加环保,也大大增加了土地自身的恢复力,能够确保下一茬蔬菜质量。
上海陆地蔬菜即将进入“断茬期”,素有“蘑菇小镇”之誉的廊下镇各大终年化生产的蘑菇基地便忙碌开了。6月起,上海联中食用菌合作社双孢菇的订单量翻倍式增长。“联中1号”品牌双孢菇在上海市场占有率超过95%,蘑菇由于其自身特性,较难保鲜,因为订单量增加,合作社46个菇棚正处于满仓状态,260多名工人日以继夜“流水线”操作,每天为盒马鲜生、联华超市、美团优选、叮咚买菜、拼多多等商超、市场提供35吨左右新鲜双孢菇。
在廊下镇“万亩粮田”,水稻田由于机械化程度高达90%以上,高温下的田间管理比起蔬菜大棚要简单得多。夏季是水稻快速生长时期,也是杂草横生的季节,杂草会与水稻争抢养分和水分,杂草过多会遮挡田间的光照,对水稻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目前,沪耕合作社种植的3000多亩水稻,其中2800亩需要严格做好田间管理。一名工作人员可管理500亩水稻田,除了日常进行田间灌溉,将稻田水层控制在4厘米左右,并按时巡查稻田以外,还要集中安排好时间节点,对水稻田进行“无人机”喷洒农药。
在枫泾镇下坊村,工人们冒着高温,开始了今年首批玉米的采摘。70亩的玉米采收后,紧接着,这些出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血统”的“申科甜1号”就被装车送进食品加工车间,制作成开袋即食的真空玉米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