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伟总是骑着脚踏车穿梭在居民区,帮助解决急难愁盼。
■本报记者 王宛艺
路走多了,曹宏伟会因左腿酸痛而有点跛,这是他前两年一场大病留下的后遗症。今年56岁的曹宏伟,在浦西封控的前一天,带着行李和常用药“重返”徐汇区天平街道太原居民区,担任岳阳块区“块长”。组织核酸检测、回收抗原、发放物资……桩桩件件做起来都认认真真,不曾懈怠。
作为一名有着31年党龄的老党员,曹宏伟曾在太原居民区当过三年居民区书记,后因身体原因调去天平街道有线电视管理站。此次抗疫,这位老书记放心不下,毅然逆行,并在居民活动室里搭了一张床铺。腿不能多走,好在还有代步工具:一辆老式自行车,链条有时还哐当作响。这些天来,他就这样“哐当哐当”穿梭在居民区的大街小巷:“我50岁那年从企业到社区当书记,‘一张白纸’全靠街坊们帮衬。现在,我骑着自行车重返熟悉的弄堂,能帮上每一个找到我、信任我的居民,心里就踏实。”
“手机24小时开机,有事尽管喊”
一回到“老土地”,曹宏伟就接管了岳阳块区,负责岳阳大楼、岳阳公寓、华仁大厦、岳阳路195弄4个小区,服务300多户居民。“原本负责该片区的居委会干部被调去其他地方,我刚好补了这个空缺”。
他对这一带的情况了然于胸:1600多户人家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近五成,70岁以上有800多人。“上了年纪的人不太会上网,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曹宏伟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上门知会:“我回来了!你们都有我的手机号,有事尽管联系,我24小时开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年过八旬的李卫夫妇基础病缠身,一天要吃十多种药。封控之初,老两口慌了神,家中“药盒”见底,不能出门如何配药?一个电话过去,曹宏伟二话不说,立即上门收好病历卡,做好配药明细交给志愿者。“一遍遍核对医保册子,从头至尾梳理信息,反复和我们确认有无特殊备注,药到了他又亲自送上门。”老夫妇非常感激。
社区老人多,配药需求大,曹宏伟有时一口气要收集数十种“药壳子”。药一到,他顾不上吃饭,立即按楼栋分类、发药,一圈下来几小时,饭点就错过了。
“到了社区就要跑,腿脚不好就骑车。”有时口袋里手机一震,曹宏伟就停在路边接电话。岳阳路195弄年近九旬的独居老人方阿婆在家中不小心摔了一跤,他闻讯赶紧上门,好在老人无恙。从此,他时常送菜上门,也叮嘱隔壁邻居留个心,多关照,听到有异常动静就电话他。
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人手短缺,助老餐来得较晚,且集中送到居委会。曹宏伟心里急,就早早穿好防护服等着,一边通过电话宽慰老人,一边骑个脚踏车直接配送到户。
“大家再屏一屏,守住抗疫成果”
一天天忙下来,曹宏伟其实也有点吃不消。有时左脚酸痛得抬不起来了,只能靠着自行车休息会儿。在临时床铺旁的凳子上,摆着三种药,都是他每天必吃的。
但他没有打退堂鼓,“我熟悉这个地方,和居委会、志愿者、居民们都有感情。大家守望相助,一同撑起了这些平凡又难忘的日夜”。
遇到难题,他和居委会干部一起群策群力。华仁大厦老外比较多,曹宏伟在年轻干部帮助下“解锁”新技能——老外有需求就发英文微信给他,“翻译一转我就明白了”。三月龄宝宝即将“断粮”,大家一起想办法,通过各个渠道寻到了奶粉。
在曹宏伟带领下,岳阳块区更多志愿者行动起来。社区“宝怡乐”团队志愿者负责人孙鸿银和爱人常常开着一辆电动小三轮在居民楼间穿梭送物资。居民们开玩笑说,这是敞篷大奔送服务。“他俩都70岁了,还没日没夜扑在社区,给独居老人送菜送饭。”曹宏伟感叹道,“每个人齐心协力,精气神聚起来了。大家再屏一屏,守住抗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