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闻佳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随着感染者人数增加,涉老年人、基础疾病人群的感染病例也明显增加,新冠重型、危重型病例乃至死亡病例陆续出现。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方秉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因为“动态清零”不仅仅是传染病防控的专业共识,更是对脆弱人群的生命珍视。
根据市卫健委4月20日上午最新通报:截至4月19日24时,上海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有52例。4月19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其中60岁以下2人,合并有晚期肺癌、胸腔积液、急性冠脉综合征。70岁以上5人,合并有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极高危)、糖尿病、尿毒症、脑梗塞、晚期胰腺肿瘤等基础疾病。其中有2人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未接种。上述7人入院后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直接死亡原因均由基础疾病导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这些来自救治一线的情况再度向我们强调,必须坚持‘动态清零’,绝不放松。”方秉华分析,“动态清零”实际包裹着传染病防控的专业工作精髓。防控传染病主要有三大手段: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对感染者集中收治管理、“应收尽收”“应隔尽隔”等就是控制传染源的具体做法,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足不出户”等就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做法,而这一切的做法都希望对易感人群形成保护,免于感染。
方秉华进而分析,从目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来看,这轮新冠疫情对人群的打击“无差异”。换言之,人群普遍易感,从新生儿到百岁老人,男女老少都易感。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基础疾病尤其是多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成为尤需关注的“脆弱人群”。
“原本,这些老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但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罹患这些慢性病的老人因为较好的医疗服务配给、加之个人较高的健康素养,可以终身服药,达成一种平衡。而如今,感染奥密克戎后,这种平衡被打破,发烧成为最先表现出的典型症状,与发热相伴而来的就是心跳加快。每分钟100次以上、高烧两天以上,原有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期老人的心功能可能就此持续恶化,原有的身体平衡状态会被瞬间击溃,一下子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方秉华感慨,在定点医院的救治一线,这样的病例近期不少,救治团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精力,千方百计挽救这些脆弱人群的生命。
“细观这些脆弱人群,他们往往是认真戴口罩的,从不聚会、聚集,大部分甚至在疫情前就‘足不出户’,有的是长期居家的老人,有的是养老院里的老人,那么,他们如何被感染上?就是与之接触的、有外出社交能力的家人、养老院里的服务人员从社会面上得来的,而后带给了这些老人。我们之所以坚持‘动态清零’,就是要控制传染源,保护这些脆弱人群,不然感染会一直存在,而且愈演愈烈,不可收拾,让每一个家庭都可能承受‘无法承受之重’。”方秉华以上海为例谈到,这是一座有2500万人口的城市,也是一个老龄化的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群超580万。而这些人群里不少又恰恰因患有多重慢病、肿瘤等,很可能是新冠疫苗接种的禁忌人群,不能接种新冠疫苗。如不坚持“动态清零”,他们是绝对的“脆弱人群”,面对病毒侵袭,可能不堪一击。
在被誉为上海“战疫堡垒”的市公卫中心,医务人员夜以继日投入救治,隔离病房里,包括CRRT、ECMO等高级别生命支持系统、重症救治团队日夜守护,可以说,相比两年前的武汉疫情时期,如今的救治经验、能力都有升级。方秉华称,“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是医疗救治团队不变的宗旨,为了挽救生命,全市重症团队可谓尽锐出战,千方百计。
“也正因如此,无论从珍视生命的角度,还是守护每一个家庭完整性的角度;无论从社会伦理学,还是卫生经济学;无论是算生命账,还是经济账,都道出了坚持‘动态清零’的必要性、科学性。”方秉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