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琰
为患者老朱办好出院手续,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团队深深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曾在同一天接受肺移植手术的3位患者日前已全部出院,恢复情况良好。
在所有脏器移植手术中,由于肺与外界相通,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此每一例肺移植,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能在同一天开启三台肺移植手术,与医护的技术底气、患者的运气都相关。作为上海开展肺移植手术最早的医院之一,此次肺科医院也再度刷新自己的移植纪录。
67岁的老龚是肺科医院的老病人,11年前,他在肺科医院做了同种异体左肺移植手术,在医生和家人的精心照顾下,术后恢复良好。可就在两年前,老龚复查时发现肺功能出现进行性下降,医生考虑为“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医生反复评估,要想保命,得再做一次肺移植。老朱同样被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折磨着。不同的是,老朱已经历过两次肺移植。近期检查发现,老朱的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缺氧症状越来越明显。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决定进行第三次尝试。老王的情况则有些特殊,69岁的他患有特发性肺纤维化,总觉得自己还能“撑一撑”,“心大”如他元旦期间还在搓麻将,不想很快病情急性加重……入院后,肺移植团队当机立断:启动ECMO支持,等待肺移植。
1月19日,肺科医院肺移植团队接连接到消息,在广州、厦门两地有三个肺源!三位患者生的希望来了,“取肺小分队”立刻奔赴两地。
为保证肺源一抵达就开展手术,1月20日天刚亮,肺移植团队悉数到位。肺移植中心姜格宁、朱余明、何文新、陈乾坤等专家团队一一核对病人情况,并再三斟酌手术方案中的每个细节。肺移植中心苏奕亮与胸外科ICU李玉萍开始陆续转运三位病人。
另一边,“取肺小分队”正在争分夺秒地赶来。肺科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OPO)孙宝群已有10多年的工作经历,可每次转运,他都有同样的焦灼,就怕赶不上时间。毕竟,每一个肺源从器官捐献者到器官接收者,不能超过一定的冷缺血时间,否则就会质量变差,甚至无法使用。令孙宝群感动的是,此次取肺十分顺利,不仅有交警协调,航空公司也特意等团队赶到才起飞,为供体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很快,“取肺小分队”抵达上海的消息传到群里,手术室内外等待着的医务人员又开始了一场“大动员”,他们深知,肺源的安全抵达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战斗”才开始。
根据手术方案,全体医护各司其职,手术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待三位患者结束手术、被送回监护室时,已是傍晚时分,手术都很顺利。在医护人员不间断的照料看护下,不到一个月,三位患者陆续出院。
2003年,肺科医院施行首例临床肺移植,经多年不懈努力,肺移植团队创下肺移植领域诸多全国乃至亚洲“第一”,国内第一例活体肺叶移植术、第一例肺再移植术均在这里发生。2021年,肺科医院完成肺移植手术41例,其中不乏高难度手术,双肺移植围术期30天存活率已达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