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1-22 第27,11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上海“一江一河”和“公园城市”建设引发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构建更璀璨“秀带”“绿带”,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有人说,要认识上海,就要探进它的“发丝”深处——那条走得近的苏州河,那座疗愈身心的口袋公园,甚至是那个梧桐树下的垃圾桶。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横切面”,能够窥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改变。在发展中看得到具体的人、实在的需求,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切的一切,背后正是那句引发两会代表委员共鸣的话: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一江一河”,“生活秀带”越串越长
      
       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的贯通,让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为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这从来不是一项单纯的建设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社会治理工程。在“还岸于民”的过程中,上海积极鼓励沿线单位、小区居民参与和共同建设,让所有人都有获得感。
      
       过去一年,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加快南拓北延和岸线提升改造。虹口滨江,世界会客厅段亲水平台和国客中心码头贯通开放;宝山滨江,从炮台湾公园南门到上海长滩的5公里岸线上“三道”蜿蜒成趣,一览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壮阔……
      
       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持续推进。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滨水区域“一带十点”新景观和修缮一新的历史建筑对外开放,实现百年历史人文与滨水景观的共融;静安段蝴蝶湾绿地完成品质提升,逐步形成一河两岸“长藤结瓜”的空间格局……
      
       新的一年,城市“项链”越串越长。据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透露,沿岸空间将聚焦3个关键词——城市生活打卡地、公共活动新地标、人文新景观轴,使之更好承载城市文化旅游、创新创意、金融服务、总部运营等功能,成为面向全球的高品质、高颜值、高能级、全天候的绽放地带。
      
       在功能方面,沿岸公共空间将结合区段特点,持续开展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展示、艺术博览等活动,打造经典赛事、活动和品牌。环境品质上,标志性功能载体建设将迎来新进展,如徐汇滨江西岸金融城、西岸国际会展中心,杨浦滨江中交总部基地、中节能总部、B站、美团等,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此外,围绕活化利用,加快推进外滩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和功能提升、“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以及古船博物馆项目、浦东滨江民生码头区域整体更新等。
      
       公园城市,“生态绿带”以人为本
      
       2021年最后一天,上海给全城人民送来一份生态大礼——历经4年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率先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从追求资产升值的“黄金地块”,到城市公共生活的“活力板块”,这座对标世界级水准的大公园诠释着新的城市建设思路——提供的是公共空间,面向的是全体市民,丈量的是以人为本,彰显的是城市价值。
      
       最近,上海城乡公园名录完成“纳新”,总数已增至532座,并且还在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建成1000座城市公园,打造“公园城市”。
      
       今年,目标敲定,蓝图绘就: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新建公园120座,新增森林5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若从高空俯瞰上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圈郁郁葱葱的大型绿化带正沿着外环线,环抱上海。这条绿带始建于1995年,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已建成绿地面积约4000公顷。根据最新规划,上海将以这条绿带为基础,在原有14座公园的基础上,新增36座公园、30—40个绿道驿站。届时,98公里长的环城绿带上平均2公里一处公园、3公里一座驿站,上海的这条“绿项链”将愈发璀璨夺目。
      
       上海对它的期许显然并不止于“绿意盎然”。未来,环城生态公园带将是“生态之城”建设基础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大的民生和生态工程,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绿化部门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常态化问计于民。这些“聆听”,让一项项民心工程、民生实事“蓝图”与市民百姓的心贴得更近更紧。
      
       专家表示,绿化生态建设发轫于人民,回馈于人民,因此,格外需要最广泛的公众参与,以此夯实绿化生态发展的人本基础。与此同时,只有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绿化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