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鸣
除了打造成足球场、篮球场、智慧停车场、绿色花园、艺术空间等城市公共空间外,上海的桥荫空间还能做什么?
近日,地处徐汇区的上中西路道班基地经过改造后“华丽变身”,最大限度地融入周边社区整体风貌,变成独特的城市景观,既满足设施管理应急保障处置的需要,又探索出一条空间复合利用的新路。
道班房是养护工人日常驻守的地方,里面堆放着材料工具以及作业车辆等。装修风格灰头土脸、设备摆放杂乱无章,这是人们对它的传统印象。不过,刚刚完成改造升级的上中西路道班房,跳出了传统的布局模式,被打造成一个兼具使用性和现代感的新空间。
据介绍,改造后,道班房原先混乱的内部流线被梳理清楚,分成仓储区、停车区、办公区以及备勤区四大区域;人行、车行流线分开,分别安插到每个大区,保证高效流畅的动线同时做到安全独立。
为了打造精细化管理养护基地,该道班房还安装了多功能高清信息显示屏系统,把LED显示屏、人行道闸、车行道闸等集成在一个系统之中,而且可以自动区分工作人员和外来访客。
此外,办公区建筑通过垂直方向的变化,组合出了两种形式的办公室:一个可容纳20人的大会议室以及一个可容纳10人的小会议室。同时根据不同功能设置,局部点缀了一些绿色植物,使日常工作也能拥有“绿色心情”。
无独有偶,位于沪闵高架虹梅路立交桥下的道班房,改造升级工作近日也进入收尾阶段。徐汇区建管委携手汇成集团,巧用桥下空间,以智慧巡检、道路展示、实训基地、应急抢修等四大功能为目的,探索打造智慧养护基地。比如,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及其配套,为养护班组提供“传帮带”的场地,提高道路精细化管养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道班房结合上海市道路文化,用暖色刻画过去的夯土路,用绿色描绘现在的城市道路,用蓝色象征发展的未来道路,通过图片、文字、实体模型、历史物件等,记录了上海从1845年第一条新式马路的铺筑,到今天发达的城市路网的历史进程。
市道运局透露,将按照“模块管理、分类组合”原则对道班房进行改造或重建,采用具有“灵活、耐锈、自由组合”等优点的集装箱进行搭建,提高空间利用效益,提升建筑景观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