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1-08 第27,10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城事/公告

已实施4年多的民心工程以精细化为导向,以“绣花功”绘底色

567公里!上海架空线入地“进度条”更新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张天弛
      
       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周边老百姓强烈支持。但问题来了:为纪念曹杨新村建村而搭设在电线杆上的报时钟怎么办?技术人员来接招。
      
       最终,他们让报时钟以全新形象重回新村——一块以石雕复刻,成了建筑可阅读的打卡点;一块竖在一根立杆上,新增电子屏幕、喇叭、照明灯、WiFi等,顿时成了“全能钟”。这下子,皆大欢喜。
      
       曾经,造房建村是重大工程,如今,“收拾”架空线也是另一种重大工程。以精细化为导向,以“绣花功”绘底色,上海于2018年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在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武康大楼、南京路步行街等路段相继焕颜,提升“最上海”的软实力;2021年启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将完成600公里整治目标。截至目前,这项步履不停、历时4年多的民心工程已“走”了567公里。
      
       保护城市“见证者”,街区风韵再添精致范儿
      
       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过程中,工程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立体难题”——不仅有落地,还有改造。尤其在风貌区、核心区施工,就像在跳动着的心脏上做手术。
      
       在曹杨新村项目中,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还遇到了两重考验:第一个是原定设计图中,某个电力井的位置上,挺立着一棵爷爷辈的法国梧桐;第二个则是入地线路要经过一个公共厕所,如果开挖沟槽,必须拆掉这个公共厕所。
      
       站在亭亭如盖的老梧桐树下,技术团队决定临时改变设计图,将电力井设置到离梧桐树约3米远的地方。“那棵树长了六七十年,早已与这里融为一体。”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曹杨新村区域架空线入地工程项目经理叶炜说,像报时钟、劳模雕塑等文化符号一样,树也是曹杨新村风貌的重要组成,是这里的“根”,生长出底蕴和文化,所以要设法保留。
      
       至于第二个“拦路虎”,技术团队见招拆招。施工前,与普陀区政府协调,拿到了公厕图纸,了解建筑结构及深度,采取非开挖技术施工,在公厕旁新建两个工井,将管材从旁边绕过公厕地基,再将电缆从排管中穿出,这样就可以避免开挖公厕。
      
       不能光作技术判断,还要有价值判断、美学判断。在实际推进中,相关部门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带着情怀做工程,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令街区在原有风韵的基础上,变得更精致好看。
      
       关注细节,加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场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攻坚战是从90多岁“高龄”的武康大楼打响的。2018年3月,武康路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第一条开工的架空线整治道路。随后,城区头顶上的“蜘蛛线”越变越少。无论是“秒出大片”的网红大楼,还是家门前的大马路,架空线就像“躲猫猫”似的藏入地下。
      
       城市空间紧凑,架空线入地“牵一发而动全身”。地上,建筑密布、寸土寸金,难以为入地所需的变电箱、变电站腾挪空间;地下,既有管线密密麻麻,入地新管线只能“见缝插针”。◆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面对这些难点,市、区相关部门聚焦这一城市管理顽症难题,深入调研、细化方案,施工单位下定决心,拿出“绣花”功夫,制定“高标准、高起点”的架空线入地技术标准。同时,加强地下管线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导入和应用,为后续电网发展和负荷增长留有必要空间。
      
       目前推广应用的预制式电力排管,助力城市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冲刺。由于不用等待混凝土固化,可以实现敷设一段、覆土一段、通车一段的快捷做法,整个电力排管、工井的现场施工量与等待时间缩短50%以上。
      
       文明施工,也成为“上海经验”的代名词。比如,技术施工单位编制“一路一方案”,配合各区做好精探和样沟开挖。借助架空线入地工程,施工部门也在优化新建开关站站址和新建排管位置,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满足未来用电需要。类似带有感性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做法,是实现城市整体环境建设的必由路径。
      
       这一轮三年行动,中心城区和郊区同步整治
      
       以三年为期,上海咬定目标不放松。2018年,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定下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任务目标100公里,实际完成116公里,拔除各类路杆9800余根,合杆路段减杆率达到68%;2019年,完成约120公里;2020年,结合苏州河两岸等重点区域和重要道路,完成100公里整治任务。
      
       如今,整治再次提速。从2021年至2023年,上海计划完成600公里道路整治。相比此前三年,新一轮整治有何不同?关键词是同步整治。按照“以点连线、延线成片、连片成面”的原则,中心城区整治聚焦内环、延安路、南北高架沿线两侧重点道路,围绕豫园、外滩、苏州河沿线、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北外滩区域、世博—前滩区域、张江、新客站以及南站周边等区域。与之同步,郊区整治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临港新片区“两翼”发展、“五个新城”建设及旅游景区等区域。
      
       2021年11月,金山区首个架空线入地工程竣工。位于卫清东路(同凯路—亭卫南路)段南侧,涉及道路长度424米,拆除架空线长度416米。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嘉定区将对包括S5沪嘉高速入城口道路、迎园路、嘉新公路和博乐南路等24条约30.78公里的路段实施架空线入地工程,目前已完成爱特路、金沙江西路、白银路等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