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2-27 第27,09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城事/专题

一碗碗赤豆汤、一份份新鲜食材让环卫工人和社区老人倍感温馨——

天寒地冻,这群银发志愿者坚持“送温暖”

       ■本报记者 王宛艺
      
       昨天上午9点不到,申城气温接近冰点。徐汇区天平街道嘉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共客厅内却是一派热气蒸腾,赤豆、红枣、桂花经过6小时慢炖后甜香四溢。一群头发花白的志愿者一下子忙开了:一碗3大勺,将赤豆汤打好包,这是送给户外工作者的;另一边,包括鸡蛋、青菜、豆腐、面条在内的一袋袋精心搭配的食材准备就绪,即将送给社区内的老人们。
      
       “这两天降温,我们带点菜上门看看社区老人,也为户外工作者暖暖身子。”宝怡乐志愿者发起人、“宝宝阿姨”孙鸿银表示。宝怡乐志愿者团队是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社区志愿服务队,成员平均年龄超60岁。每逢过年过节、高温寒流时,他们给户外工作者和社区老人“送温暖”,已坚持了十余年。
      
       “喝出了家的味道”
      
       孙鸿银昨天一大早就来公共客厅的小厨房熬赤豆汤。“红豆必须浸泡一夜,煮出来才又酥又糯。6点15分加水、8点15分加糖,放下去还得再滚一滚,这样焖到9点,刚刚好出锅——既保证热气腾腾,也不烫口。”她介绍着熬汤的秘诀。
      
       “十一年前的冬天,我们第一次送赤豆汤。”孙鸿银家临街,看到户外工作者冻得哆嗦,她便在自家熬好赤豆汤后,推着自行车一路送。如今,她与团队在街坊小有名气,附近的户外工作者都知道这儿冬送暖、夏送凉,“一年四季没断过,天一冷,肯定会有爱心赤豆汤的”。
      
       “热乎乎的,喝出了家的味道。”环卫工梁玉华在这里工作了10年,也喝了10年的赤豆汤。她负责岳阳路至乌鲁木齐路的保洁,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得开工。回忆起第一次喝赤豆汤,梁玉华说当时刚来上海没多久,不习惯湿冷天气,却被热情的孙阿姨拉了过去:“尝尝赤豆汤,暖暖身子!”之后她成了这里的常客,也会与老人们道几句家常,“喝了身上热乎乎的,心也跟着暖了”。
      
       “老人们都等着呢”
      
       “你们来啦!”80岁的陈爷爷听说志愿者团队要上门探望,早早在楼道口等候。他和老伴几年前失去独子,一直走不出阴霾。除了在生活上“搭把手”,他与老伴更喜欢和孙鸿银唠唠家常,“老伴一见孙鸿银,就拉着她的手抹眼泪,聊着聊着,心情渐渐舒缓,身体也好起来了”。
      
       孙鸿银和同伴们临走时关照老人:“天冷不要出门,有什么事情你给我打电话!”
      
       “我们40多年的老邻居了,平日里他们一直嘘寒问暖,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就上门。”78岁的周彩娥说,自己被人惦记着,感觉很温暖。
      
       孙鸿银坦言:“送菜是次要的,逢年过节他们会等着我们,也是个念想。”因为送的量多,每次行动前她总要在微信群里喊一声,“几乎一呼百应,对话框下是一连串的‘收到,参加’。”她很是自豪。
      
       其中还有大老远赶来的老居民。73岁的王扣妹曾在附近住了数十年,这几年搬迁去了长桥新村。昨天,她清晨5点不到就起床,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赶在“送温暖”前准时赶到。她说,回来是帮助别人,也是探望街坊,“人搬走了,但感情放不下,就当回来看看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