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辰
帕瓦罗蒂版《我的太阳》在层高9米的空间里回响,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果蔬特有的芬芳,提醒着人们:这不是某个音乐厅,而是一家超市卖场。上午10点,有这首那不勒斯民谣助兴,顾客们沉浸在挑拣商品的快乐里,大润发超市“音乐总监”兼店长张惠国也被自己营造出的音乐氛围所感染,当即决定:“青菜两块三,卖了四百公斤,明天追加订单!”
因大润发商超每年投入100万元播放背景音乐,精心定制季度歌单而在网上火出圈的张惠国也被网友们戏称为“百万DJ”。让顾客购物时不会被背景乐所累、所扰,甚至还能逛出享受——这是音乐爱好者张惠国凭借直觉的选歌标准。他所不知的是,在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语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背景乐正基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而日益受到重视。在超市、商场、餐厅乃至理发店,如何用适宜的音量、音调、音质、节奏营造出一种恰到好处、适宜的生活“氛围感”,“这正体现着城市的一种风格和基调”,专家们这样注解。
放什么、怎么放都经过精确计算
上午8点,舒缓温柔的贝多芬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准时响起,大润发闸北店开门迎客。步入超市,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音源,三个音响为一组,高度、角度竟都有讲究。“让音源像金字塔般,笼罩下方空间,声波折射、反射间产生了合适的混响”。
第一波客人是喜欢赶早的老年人,四四拍、四三拍的舒缓音乐是专门为他们播放的。临近中午,客人少了,改换轻松愉快的流行乐,也便于员工们边哼歌边补货,干活都更有力气了。深夜10点即将关张,“小哥”费玉清的《晚安曲》登场,“有些地方闭店时喜欢用《回家》,我觉得《晚安曲》寓意更好,让人觉得明天有希望”。
走进超市的音乐“中枢”广播室,张惠国熟练操作着一套音乐广播系统。这里连接了超市逾70个音响,入口处的声音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生鲜区的背景乐不能打扰顾客询价或讨论菜品;通道上音乐要稍微响一点,货架边音乐轻柔一点……
张惠国对均衡器还进行了微调,精确计算过,“卖场里高音每秒传播60厘米,低音每秒传播40厘米,由此把音乐调整到柔软、舒适的区间里”。
20年前,张惠国刚成为大润发闸北店店长。某个晚上他打开交响乐版《月亮代表我的心》,大提琴深沉,小提琴舒缓,主副歌交错,宛如情侣互诉衷肠。这令张惠国眼前一亮:要与顾客交心,何不从改变背景乐开始?
结合平日观察记录的客群信息,张惠国从自己钟爱的“曲库”选出一张歌单,在广播室按下播放键。他忐忑地跑到超市里询问客人们喜不喜欢,“没想到,有不少敏感的顾客留意到了变化,也为其点赞,大家对背景乐也是有追求、有讲究的”。变化在悄然间,很快闸北店不仅来客数量增长明显,销售额也成功提升。
打出差异化,营造“氛围感”
如今,该超市有35%营业额来自线上。这意味着张惠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听众。这张歌单,还继续么?
张惠国马上“剧透”了明年1月1日起使用的新歌单,影片《你好,李焕英》推广曲和莫扎特、陈立农、王菲、泰勒·斯威夫特……看似“乱炖”,同样内含巧思。
网络上,不时有人因为听到某首惊艳单曲而求大润发歌单,“高分、小众,从不‘烂口水’”,品位不俗的“DJ张老师”和他的歌单一起火了。线上用品质留住顾客,线下用服务吸引各年龄段的顾客。张惠国说,背景乐就是购物很重要的体验感,也是一种值得琢磨的服务。
慢节奏的背景音乐会使消费者放慢步伐,增加逗留时间提高消费金额。而欢快节奏音乐,则鼓励人们加速消费。从音乐类型来看,流行乐让人感觉亲切平实,古典乐使人觉得购物行为优雅。因此,选择什么风格的音乐,什么时候播放、要不要有歌词,可以称得上是不少店铺、乃至公共空间的“流量密码”。
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教授李小诺看来,一处空间的风格基调由背景乐奠定和掌握,人们也许注意不到背景乐的影响,却不自觉地被占用注意力。在超市、商场、餐厅、理发店,甚至公园、服务场所,都可以用适宜的音量音调音质营造出“氛围感”,既要与视觉布置配合,更考虑顾客入耳感受,让人不累不烦,享受是一种“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