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2-06 第27,07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一批中华文明普及读物在上海出版

       ■本报记者 许 旸
      
       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期,一批中华文明普及读物在上海陆续出版引起书界关注。
      
       其中,《中华文明三论》全景式勾勒壮阔丰赡的中华文明画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与“同济大学国际学生感悟中国丛书”等从古建筑、古画、留学生在华见闻等视角来鲜活讲述。业内评价,伴随国内学界、出版界“全球叙事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结晶,正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学术舞台贡献中国智慧。
      
       身处“唯一历经千年未中断的文明”,中国学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
      
       从人类历史长河看,什么是我们的文明根柢,我们应该继承什么样的文明根柢?如此重大的问题需建立在扎实的文明史研究基础上。复旦大学文科荣誉教授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作了系统分析,提供了基于大历史观的理论框架。
      
       近期,他的《中华文明三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再版推出,含《中华文明的根柢》《中华文明的经脉》《中华文明的鼎新》,补充了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回顾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进程中的传承脉络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传统根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创新,寻求到历史依据并提供了科学视角和方法,也为世界文明史的学术前沿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三论》立足于总结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实践,特别是联系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作出深入分析解读。比如,姜义华在论述百年来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再造时,系统总结了中华民族放弃建立汉族单一民族国家诉求,坚持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放弃建立联邦制国家,坚持建立单一制国家;修正分权制设计,强化和改善中央集权制等方面的历史实践,从而使“大一统国家成功再造”的立论建立在坚实基础上。
      
       “三论”脉络严谨清晰——《中华文明的根柢》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三大根柢与四大核心价值。《中华文明的经脉》延续了前者基本思路,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是有机的整体、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中华文明的实践体系、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等问题。《中华文明的鼎新》则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以创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变革、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历史性伟大变革中,具有哪些新的内涵、新的要求、新的品格、新的作为。在资深出版人陈昕看来,《中华文明三论》有助于站在文明史的高度来理解中国今天的发展和道路,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文明史研究的不懈努力。
      
       以“故事驱动”增强表达能级,提升国际传播亲和力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如何增强其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不少出版物采用精准传播方式,以“故事驱动”增强表达能级,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从而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为例,继《中国神话故事与三十六计》《中国历史著述》《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鉴赏》《中国历史人物》后,最新《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面世。该系列精选浩瀚中国文化题材中尤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主编张慈贇谈到,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障碍在于中西方话语语境差异和民众参与度不高。因此,丛书尽可能在微妙的中西方语境中找到平衡点,比如将“覆水难收”与英文谚语中“无需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等进行对比解析,便于海外读者理解。《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则选取“秦皇陵”“岳阳楼”“山西民居”等近50处历史建筑,为国外读者开启通往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之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留学生群体,正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者的主力之一。他们结合亲身游历后对中华文明感召力与亲和力的鲜活认知,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培养更多海外听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喜爱。前不久面世的“同济大学国际学生感悟中国丛书”含《中华文化经典选读》《国际学生课堂教学案例集》《国际学生感知中国第二课堂》《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四册,正是沪上高校组织留学生行走看中国后的感悟结集。留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集体讨论、沉浸思考后,独立完成行走心得报告,并在纸质出版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抖音、B站等媒介推动交流互鉴。未来,留学生对中国的观察解读还将结集成“留学生行走看中国”系列丛书出版,进一步助力留学生群体成为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