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博臻
你知道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源地在哪里吗?答案是上海。2004年,全国首幢绿色示范建筑——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建成,开启了绿色建筑发展新时代。此后,上海囊括了该领域多个“第一”,包括发布了第一个地方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今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举行。根据测算,花博园实现了展期碳中和与园区碳中和,是“双碳中和”的最佳示范案例,由此成为中国首个碳中和园区。
在昨天举行的2021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暨低碳经济主题论坛上,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裴晓分享了上海城市建设管理绿色低碳发展情况。在推进过程中,上海积极构建支撑城市绿色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标准技术体系,健全全过程管理机制,有效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已蔚然成风。尤其是新一轮城市建设工作中,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绿色低碳化发展,尽快实现城市发展绿色转型,是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裴晓表示,上海将进一步结合城市建设重点工作,强化推进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绿色社区、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建造、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系列专项项目。
具体而言,首先,上海将加快建立新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限额设计的监管体系,分门别类,覆盖居住建筑、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计划到“十四五”末,上海新建民用建筑将全面实施建筑用能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
其次,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强调发展自己的技术路线。以降低冷负荷为核心兼顾热负荷,以突出遮阳、通风等气候适应性设计、适度技术应用为特点。持续攻关,开展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研究项目,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降低建设成本。
此外,还将推动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时期,“五个新城”各开展一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区建设,深入探索零碳园区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刘军进认为,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聚焦能源转型问题,更需要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转变。他说:“通过智慧低碳交通、智慧新能源设施、智慧资源循环利用、智慧生态走廊、智慧低碳住宅以及智慧可再生能源六大层面,智慧城市可以有效赋能碳达峰与碳中和,让城市更低碳绿色。”
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向民指出,宜居和环境可持续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努力方向。从社会需求、实践挑战、技术发展、城市竞争等各个角度看,编制充分体现上海超大城市治理和气候特征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标准是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