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23 第27,02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城事/公告

资助30余位学生直到毕业、捐献100万元支援武汉抗疫……

一辈子忠诚善良,90岁老党员持续播撒爱心

陈秀清说:“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只是尽到了一名党员的责任。”
       ■本报记者 占悦
      
       “心里纵然会有想法,但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有胸怀,就要有不变的忠诚。”这两天,陈秀清不断地跟身边人这样说。总念着别人的好,总能积极看待身边一切,在陈秀清儿女眼中,她这样积极向上活了一辈子。今年90岁的她,声音依旧洪亮,思维仍然活络,对于过去所经历的一桩桩事情都能娓娓道来。
      
       1931年12月出生,现任黄浦区教育系统离休三支部副书记。离休前,她刚正不阿、勇于冲在前方,无论做什么都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离休后,她依旧延续自己的事业,将爱心播撒在社会更多角落。“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只是尽到了一名党员的责任。”
      
       对党忠诚,“母亲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
      
       “如果我做了手术,我的眼睛还有用吗?”数年前在做白内障手术前,陈秀清反复问医生。医生满脸疑惑——一个老太太怎会如此焦虑。原来,陈秀清填过遗体捐献志愿书,她担心手术会对器官捐赠造成影响。
      
       为了遗体捐献志愿书,陈秀清念叨了好久。20多年前,也就是老人离休后没多久,她就想着捐献遗体,为社会再尽一份贡献。“只要我有一点点能力,就一定要发挥最大作用,这是一定要完成的愿望。”
      
       几番坚持,家人终于放下心来。这些年,陈秀清保护眼睛、强健身体,为的就是恪守承诺。隔三岔五,她就会问一问家人:“这张志愿书还在不在?不管怎样,一定要执行。”
      
       对党忠诚,早早扎根于陈秀清心头。从小就喜欢阅读,她不断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1948年9月30日,王孝和烈士就义当天,未满17岁的陈秀清加入中国共产党。年纪轻轻的她一点也不胆怯,经常出入剧院秘密散发传单。她曾经带着一份地图经过老城厢时被拦下,面对逼问,陈秀清临危不乱,称那是为生病的家人买药的线路图,得以“逃过一劫”。“每当讲起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母亲不怕危险、英勇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陈秀清家人介绍。
      
       生活中的陈秀清,爱读书、爱写字,家中放着若干本册子,里面贴着的都是她从报纸里剪下的文章。巧的是,陈秀清是本报的忠实读者,从1947年起她就开始阅读《文汇报》,晚年住进养老院依旧订阅,每天都离不开。她还特地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这是陪伴我一生的精神慰藉,我爱《文汇报》。”
      
       延续一辈子“爱心事业”,只希望帮到更多人
      
       质朴、善良,这是子女对陈秀清的评价,这也成为她一辈子都在奉献爱心的由来。陈秀清很小的时候,她的姐姐看到贫困人家,就会主动施以援手,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陈秀清。
      
       由于父母早逝,陈秀清早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资助弟弟妹妹读书。“小姨12岁来家里,母亲视她为亲生女儿;从初中到高中一直资助舅舅,后来他考上北京大学,母亲骄傲了一辈子。”陈秀清家人说。
      
       陈秀清的身边人,总能感受到浓浓暖意。1964年,陈秀清从机关到基层学校挂职锻炼,长期从事学校行政党务工作。早上,她常常会负责叫醒同学们;碰到老师生病,主动烧好一桌子的肉和蛋送过去;一位老师生活困难,买不起自行车,她二话不说垫钱帮其买下,以解决出行难题。街坊邻里眼中,陈秀清被亲切地唤为“大阿姨”。
      
       离休后总要发挥余热。1996年,陈秀清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向同学借辅导书手抄”的情节深深打动了她,决定资助这位同学。几番周折,她通过作者找到了这位同学,和她达成每月60元的资助协议,直到这位学生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来,她又多次拜托昔日同事挑选品学兼优的对象,从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到大学毕业,陈秀清每次都亲手将钱送到学校。1986年至今,陈秀清和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的丈夫黄良余长期资助30余位学生至毕业,捐款累计50多万元。“母亲从来不在乎结果,她只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她一生都乐意无偿奉献。”陈秀清家人说。
      
       去年1月,陈秀清因患糖尿病住院治疗。2月13日,在身体稍稍恢复时,她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捐款。“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与病痛斗争着,更能够体会到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病人需要助力,我和老伴共同捐献100万元,给上海派往湖北、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