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22 第27,02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城事

从三人初创到如今吸纳百余名成员——

读书会廿载,九旬老党员躬耕红色文化传播

在杨老的助人生涯里,有太多的闪光点滴值得铭记。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记者 王嘉旖
      
       秀南街,一条古意韵味十足的里弄。以街名命名,秀南读书会今年恰好迈入第二十个年头。从当年三人初创,到如今吸纳百余名成员,这个读书会如何走过二十载?答案,就藏在秀南街深处的一幢民宅里。宅子的主人,是今年96岁的杨菊明。
      
       漫长岁月,入党的那一刻犹存心底
      
       秀南街所在的松江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依然保留着历史肌理。里弄宽度恰好适合步行。从巷口拐几个弯,就到了杨老家中。门框中的“光荣之家”几个字虽已褪色,却依旧惹眼。
      
       上了年纪后,杨老听力大不如前,但他却格外有耐心。漫长岁月,带走了他的许多记忆。但有些片段,却仿佛长在了他心里。
      
       他还清楚记得,自己离家参军那一年正好14岁。彼时,由于年纪太小,许多战士劝他回家避难。但杨菊明没答应。他说:“我是个孤儿,没有家,就算是爬也要跟着部队。”就这样,他留在了部队,成了一名卫生员。
      
       入伍两年后,杨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及入党原因,他的思路清晰,语速也变得快了起来。原来,当时他所在的分队里总共有两名卫生员。他时常看到另一位卫生员老是神神秘秘跑去开会。后来才知晓,原来这名卫生员是去开党支部会议了。自此,杨菊明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搭建新平台,向更多人传播红色故事
      
       杨老是一位较真的人。跟人打招呼一定要“作揖”,不摆手,以显尊重。入党后,他更是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部队战士到学校副校长,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尽责履职。即便是离休以后,也依然发光发热。
      
       上世纪80年代,杨老离休后返回家乡松江。行程却依旧“扑扑满”。许多中小学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其为学生们做讲座,他从不推拒。“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我要用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告诉他们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短短数年,他的足迹遍布松江区的中小学。
      
       2001年的一天,时任秀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陈茸君向杨老提议,干脆搭建一个读书会平台,定期向更多人传播红色故事。在居民集体推荐下,杨老成了秀南读书会的第一任会长。
      
       虽是“草根”读书会,但杨老依旧定下了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从活动章程到徽章设计,他都亲力亲为。
      
       二十年里,这个读书会几次差点儿“折戟”。由于缺少经费,很难维持运转。为此,他与老伴两人无数次自掏腰包,有时五千元,有时上万元,为读书会购置设施。
      
       生活中,杨老是个十分节俭的人。家中电器甚至有不少还是上世纪的“老古董”。唯一一样还算新的电风扇,是去年街道走访慰问时送来的。
      
       挽救失足青年,为读书会倾注心血
      
       一桩桩、一件件,在杨老的助人生涯里,有太多的闪光点滴值得铭记。
      
       如今年事虽高,但还有一位青年始终被老人记挂在心。那是一位家住附近的失足青年。年少时,他曾行差踏错,迷失了方向。关键时刻,杨老拉了他一把,给他寄去了信封、信纸,让他将心里话写在信上。就这样,一封封未曾间断过的暖心信件,成了青年心底难以割舍的牵挂。在杨老的鼓励和支持下,最终,他回归正轨,融入社会。
      
       离休后,杨老陆续资助过多位家庭困难的学生。从购买图书、文具,到深入走访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动态,他在青年人的身上倾注了太多心血。他总说,“你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一定要好好的”。
      
       采访结束,告别之际,这位九旬老人坚持要送到门口,还不停叮嘱,“千万要注意健康,当心自己的身体。”
      
       一言一行勾勒出一位九旬老党员不平凡的人生。倾注了他二十年心血的秀南读书会,也发展壮大,进学校、进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走近、走进红色经典,如今更成为青年人学习党史、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滋养着社区居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