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12 第27,01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教育/卫生/专题

应对“诊断难治疗难”,“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运行一年间——

探索破解大脑深部“0.6克”引发的危机

救助计划发起人、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医生。
       ■本报记者 唐闻佳
      
       在大脑底部中央位置,一块重约0.6克的腺体名叫“垂体”,是人体重要的激素分泌中枢。这块小小的区域若出现异常,就会引发全身疾病。而因其表现隐匿,患者经常遭遇误诊误治。
      
       今天是“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运行一年的日子。一年前,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鲁家贤高文英专项基金资助的“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在上海瑞金医院启动。该计划实行全国联动的救助方式,为患者诊疗带来新曙光。
      
       偶然的车祸,查出隐匿“杀手”
      
       徐女士去年遭遇车祸,在例行检查中,医生发现了新问题——心脏主动脉瓣膜严重狭窄。医生在她的心脏里植入了机械瓣,手术顺利。没想到事情还没完。“近半年,她的视力急剧下降,更奇怪的是视野狭窄了,眼睛两边的东西基本看不见。”女婿回忆的细节,引起了医生的高度关注,经脑核磁检查发现,患者的大脑里藏着一颗垂体瘤,而垂体的上方正是视神经。由于垂体瘤长大,压迫了视神经,导致其视野变化。
      
       然而,患者跑了不少医院,均被婉拒,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脑部手术,更主要的问题是,她在心脏术后长期服用抗凝药,容易引发围手术期“出血”,让手术风险倍增。
      
       找到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教授时,一家人几乎是“抱着最后的希望”。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手术,多学科紧密配合,手术由吴哲褒教授主刀,顺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徐女士正是“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布后资助的首批患者之一。
      
       就近资助,让患者少跑路
      
       吴哲褒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识别难,是垂体瘤诊治的一大难点。与之相伴,误治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患者在不合适的治疗后,垂体瘤摘除了,但正常垂体功能也没了。
      
       推进规范识别、规范治疗,是“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起的一大初衷,而吴哲褒教授正是该计划的发起人。该公益项目为期三年,主要用于全国贫困垂体瘤患者的资助,除上海瑞金医院,还选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三家医院作为救助计划分中心。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一个重要原则——就近资助,让患者少跑路。
      
       今年4月、7月,“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的义诊专家们还走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银川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义诊采取MDT(多学科讨论)形式,累计多科讨论、诊治垂体瘤患者百余名。“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的另一项重头资助内容就是开启亚专科医生培养计划,希望通过培训,让医生们如同一颗颗种子,带动更多地区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先科学识别,再规范治疗,改变将一点点出现。